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个体命运中的时代波澜——《民国军事将领百人传》评鉴

评鉴 | 个体命运中的时代波澜——《民国军事将领百人传》评鉴


个体命运中的时代波澜

——《民国军事将领百人传》评鉴



编者按
《民国军事将领百人传》着重记述了中华民国时期100位著名军事将领的主要生平事迹。综观中华民国28年历史,其中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各种样式的军事斗争贯穿始终。在跌宕起伏、潮起潮落的军事斗争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军事将领。全书选择100位民国军事人物作小传,内容真实,形式简明,是用学术标准写就的可读性较强的带有辞典性质的人物传记。




个体命运中的时代波澜

  

——《民国军事将领百人传》评鉴


  【点评人简介】

  

  贺莉,文史研究员。



  【图书基本信息】


  杨颖奇、郭必强:《民国军事将领百人传 》, 南京出版社,2014年出版,252页。

  

  【作者简介】

  

  杨颖奇,1952年5月15日出生,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硕士,现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必强,1956年3月出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

  

  【作品简介】

  

  《民国军事将领百人传》着重记述了中华民国时期100位著名军事将领的主要生平事迹。综观中华民国28年历史,其中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各种样式的军事斗争贯穿始终。在跌宕起伏、潮起潮落的军事斗争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军事将领。全书选择100位民国军事人物作小传,内容真实,形式简明,是用学术标准写就的可读性较强的带有辞典性质的人物传记。

  

  【作品点评】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其视野疆域之广阔,气魄之宏阔,叙述之辽阔。在一本书中,将整个民国百位军事将领的一生囊括其间。在不到38年的民国历史时期,在跌宕起伏、潮起潮落的军事斗争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军事将领。在这38年间,共和与复辟、统一与分裂、中央与地方、侵略与反侵略、革命与反革命,这些不同类别的大小战争与军事斗争,或是次第发生,或是交替出现,又或是相互并存,呈现出“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战争场景,而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实为近代中外历史所罕见。这些将领有的为实现孙中山的国民革命理想而不懈奋斗,有部分将领以效忠国民党统治集团而相伴终生;有的抗日战场杀敌立功,他们的经历,犹如色彩斑斓的人生“万花筒”,呈现出社会历史的复杂性与个人经历的多样性。比如,李品仙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李品仙,字鹤龄,陆军上将,1890年4月22日生于苍梧县平乐乡。1905年,李品仙考入蔡锷在桂林创办的广西陆军小学。1910年春,升入湖北第3陆军中学第2期。1911年10月,参加了著名的武昌起义。随后回到家乡梧州在军政分府担任军械局委员。

  

  “七七事变”爆发后,李品仙下辖的第48军参加了上海保卫战。11月升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协助李宗仁、白崇禧进行徐州会战的战略部署。1938年3~4月间,李品仙令第31军在津浦路南段打击日寇,将津浦路南段截成数段,围歼孤立之敌。日寇在北进中已先后损失2000余兵力、战车百余辆。由于李品仙在津浦路南段正面战场,以防御战拖住了北上之日寇,延缓了日寇南北对进会攻徐州的计划,从而为李宗仁集中第五战区主力在鲁南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寇创造了有利条件,取得了歼灭日本华北方面精锐部队矾谷、板垣主力一万余人的大捷。日寇占领徐州后,又向武汉进攻。1938年6月下旬,李品仙被任命为第11集团军总司令,担任大别山及其以南地带的防守任务。1939年4-5月,李品仙具体指挥了随(洲)枣(阳)战役,迫使日寇撤退。李品仙由此获得了干城奖章。在日军发起枣宜会战中,日军从豫南、鄂北、鄂中三路向西进攻。李品仙亲率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及必要人员从驻地安徽立煌县(今金寨县)出发,指挥各部迎战平汉线南段之敌达半个多月,歼敌甚众。1941年3月,日军向皖东游击区发动大规模“扫荡”。李品仙指挥所部的一部兵力在内线依托坚固工事吸引敌人,主力则迂回外线待机歼敌。3月七八两日,他指挥所部在梁园附近对进犯之敌实施内外夹击,经激战,致敌伤亡惨重被迫溃退,使敌占领皖东地区的企图未能得逞。1944年12月26日,李品仙被委任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0日,立煌军民数万人集会,召开盛况空前的祝捷大会后,到9月24日,李品仙作为统帅部任命的徐州、蚌埠地区受降主官,在蚌埠参加受降典礼。

  

  1938年1月,李品仙奉命率领部队驻防在安徽寿县,在寿县田家庵附近,有一座楚怀王墓。手下人认为里面有很多古董,于是他以“军事演习”为名,前后花了三个月将古墓挖开,墓内的随葬品有金银碗瓢数十个,镶金柄铜剑两把,绿色大翡翠球一个,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古物。最让人称奇的是那口阴沉木圆木做的棺材,这是世界上非常珍贵的一种木材,历时两千年都没有腐烂。后来李品仙想办法把这些木材运回他的广西老家,再转到香港,以每根五百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英国人。李品仙盗墓的消息,很快密报到宋美龄耳中,蒋介石立即命戴笠调查此事。李品仙盗墓后,一直忐忑不安,获悉蒋介石调查此事,立刻写报告,说明挖掘古墓是为了使文物不致落入敌寇之手。一式两份,呈报给蒋介石和李宗仁,同时派专人给二人送去厚礼。送给蒋介石的是那个大翡翠球和金银碗各一对,送给李宗仁的是古剑一把和金碗一对。其他人物也都送了礼。在金钱的打点下,此事不了了之。但他也留下了千古骂名。由此可见,人性的幽暗繁复,如此不可言说。

  

  本书尊重历史史实,对每位人物的述评做到缜密详实客观,注重整体性,挖掘人性深度,不以偏概全,功过分明,既强调了在民国时期的生平事迹,又着重以从事的军事活动为主,具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社会意义,对推动学界对民国著名军事将领进而对民国史的了解与进一步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可能。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其结构的繁简适宜,主题得当,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高度和谐,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映衬,在大的时代中审视个体的生命轨迹,在个体的命运中,感受时代的波澜,非常有意味。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李品仙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同时,人性的复杂,在他身上也体现得非常鲜明。1939年10月23日,李品仙担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上任后,就与"CC"派合流。制造舆论,迫害由朱蕴山、章乃器等著名人士倡仪成立、共产党员积极参加的安徽统战组织"动委会"。李品仙在"改造省政府机构"的幌子下,设置党政军总办公厅,总揽大权,清洗上层进步分子,调换各县进步县长,布置各地反共;全省出现了多起暗杀、活埋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惨案。李品仙还下令取消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番号,调动军队进攻新四军张云逸、罗炳辉、李先念部,并派主力一部配合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东西夹击,企图消灭江北新四军。这时,蒋中正正策划围剿新四军的具体行动,企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李品仙积极布置其第176师进驻长江北岸重要地段,配合顾祝同发动"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后,李被任命为淮南进剿区总司令,集结重兵屡次向新四军第2师、第7师和淮南、皖中根据地进犯。这在他的军事生涯甚至人生履历中,是同样不可原谅的污点,也必定足以令自己悔恨终生。同样的污点还有李品仙的横征暴敛、搜刮民财,当时有民谣讥讽为"天高三尺,地陷三丈"。即是说,李品仙和桂系在安徽搜刮地皮,地被刮得下陷三丈,天就显得高了三尺。

  

  对李品仙的评价,就因为对其所处的抗战的大背景的全面展开,而呈现出了一个有明有暗有正有劣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正如他在自己一本回忆录中所言:"余生逢战乱,弃文习武,虽一生戎马无补时艰,然俯仰无愧,差可遗憾。所憾者,今年且80矣,知来日无多,犹栖迟海岛,西望故园,不禁兴陆游之悲耳。"更道出了他的一生,因为事事总是紧紧地与自身的利益纠缠在一起,所以既未能做到俯仰无愧,也未能做到了无遗憾。这样的人物评述,无疑对后世后人也是精神上的启迪与警示,值得今人阅读与深思。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