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光明之路的艰难探寻——《吉鸿昌》评鉴

评鉴 | 光明之路的艰难探寻——《吉鸿昌》评鉴


光明之路的艰难探寻

——《吉鸿昌》评鉴



编者按
1931年,吉鸿昌为了寻求真理,在我地下党的帮助下来到上海,并于同年化装到我苏区进行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内战,被蒋介石剥夺兵权,携眷出国考察。在国外,他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呼吁国际社会声援中国人民。“一二八”事变后,回到祖国。他联络发动旧部,参加东北抗日救国后援会的工作。




光明之路的艰难探寻


——《吉鸿昌》评鉴


  【点评人简介】  

  李一鸣,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图书基本信息】


  陈立德:《吉鸿昌》,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年,106页,7.6万字。

  

  【作者简介】

  

  陈立德,湖北天门人,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前驱》《城下》《翼上》《长城恨》,电影文学剧本《刑场上的婚礼》《吉鸿昌》等,《吉鸿昌》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

  

  【作品简介】

  

  1931年,吉鸿昌为了寻求真理,在我地下党的帮助下来到上海,并于同年化装到我苏区进行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内战,被蒋介石剥夺兵权,携眷出国考察。在国外,他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呼吁国际社会声援中国人民。“一二八”事变后,回到祖国。他联络发动旧部,参加东北抗日救国后援会的工作。1932年秋,吉鸿昌在北平秘密入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1933年,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吉鸿昌任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将日军驱出察境。蒋介石政府反诬抗日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吉鸿昌率部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潜往天津,先后与在天津的中共秘密党员联系,共同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这一时期,按照党的要求,他与中共秘密党组织的同志一起,联络各方,策反旧部,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引渡给北平军分会。1934年11月24 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作品点评】

  

  吉鸿昌是抗日爱国名将。他于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投身冯玉祥部当兵。他吃苦耐劳,朴实正直,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获得冯玉祥器重和士兵拥戴,人称“吉大胆”。1926年9月,冯玉祥响应北伐,率部参加了西安之战。在国民革命军沿陇海路东征过程中,吉鸿昌率部英勇作战,所部被誉为“铁军”。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率部参加讨蒋大战,战败后为保存实力,接受蒋介石改编,就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不久被蒋介石派往光山、商城一带进攻鄂豫皖苏区。吉鸿昌对进攻苏区十分反感,“托病”到上海与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随后又化装到鄂豫皖苏区进行考察,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随后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蒋介石发现吉鸿昌有“谋反”之意,逼他出国“考察”。

  

  在国外,吉鸿昌利用记者采访机会,以事实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呼吁全国人民,牺牲一切,坚决抗日,并呼吁国际社会声援中国人民。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发动进攻,挑起了“一二八”事变。吉鸿昌闻讯,立即结束欧美之行,于2月底回到祖国。他联络发动旧部,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号,变卖家产6万多元购买枪械,组织抗日武装。期间,他还同宋庆龄等爱国进步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并参加东北抗日救国后援会的工作。1932年秋,吉鸿昌在北平由党的北方政治保卫局秘密接收入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吉鸿昌任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4县,将日军驱出察境。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反诬抗日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吉鸿昌率部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失败后,吉鸿昌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先后与在天津的中共秘密党员联系,共同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大同盟中央委员会成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作为大同盟的机关刊物宣传抗日。这一时期,按照党的要求,他与中共秘密党组织的同志一起,奔波于平津及华北各地,联络各方,策反旧部,训练骨干,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吉鸿昌:“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要把他的事迹出书!”聂荣臻元帅也评价吉鸿昌说:“吉鸿昌烈士是民族英雄,将永垂不朽!”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本传记紧紧围绕吉鸿昌在困厄中追求真理、在迷雾中探索光明这一线索,展开矛盾冲突描写,不仅生动表现了立传的主题意蕴,而且有力刻画了人物的个性。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和旧习气的薰染,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耿直无畏的正义感,使吉鸿昌形成了独有的气质和脾性。传记突出把握这一要点,具体形象地揭示出吉鸿昌由一个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领,转化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特殊经历,表现了他由迷惘、彷徨、犹豫到觉醒、坚定的发展变化的性格的内在因素,表现出了他壮怀激烈的悲剧命运,塑造了有血有肉、鲜明独特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的形象。

  

  本传记以文学剧本形式呈现,兼具传记、文学、剧本三种特质,具有感人力量。传记一起笔,就接连用几个有深意有张力的生动细节,把吉鸿昌粗犷、纯朴的性格特点展示出来。在枪毙“逃兵”的尖锐冲突之中,不怕死的“逃兵”请求他解开大家思想上的疙瘩:为什么要打共产党?为什么当年打军阀打一仗胜一仗,可如今打共产党却打一仗败一仗呢?吉鸿昌无言以对,下令释放他们。这展示了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忠厚耿直的个性。继而,描写了吉鸿昌化装成求医人到苏区的经历,苏区的生活对他既陌生又亲切,以致使他常常忘记“求医人”的身份,流露出戎马生活养成的军人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在吉鸿昌听到当年曾给他的部队带过路的郑老汉对他先是颂扬,继而惋惜,最后斥责他忘了本的谈话时,吉鸿昌心口如一、不善掩饰的朴素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他从苏区归来后,立即禁止鞭挞士兵,让那个鞭挞士兵的军官,“尝尝阶级压迫的滋味”;在德国,吉鸿昌多次要求到苏联访问,却遭到蒋介石反动政府使馆的百般刁难,不予签证,悲愤之下,吉鸿昌挥笔疾书:“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使读者看到一个嫉恶如仇、性情如火、刚正不折的形象。 另如吉鸿昌被捕后,周光远带着中央电报去看望他,说“中央将尽一切力量营救”他,他却请党把营救他的力量用到更要紧的地方去;他从容走向刑场前,把唯一的财产一只怀表作为他的党费交给党组织;面对敌人的枪口,他在雪地上挥动树枝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豪气逼人地说:“我是为抗战而死的,不能跪着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我要坐着,要亲眼看见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把我打死的。”一个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献身真理、正大光明的革命英雄跃然纸上 。

  

  本传记并不直线单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出了人物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吉鸿昌毕竟是一个在旧军队里呆了十多年的军官,他从旧军人到革命者,经历了长期探索、矛盾、实践的过程。尽管他开始把“救国救民”作为天职,他的部队是“不祸害老百姓,不扰乱老百姓的仁义之师”,可他却又曾经认为,“打共产党是为了救国救民”。直到他到苏区亲身体察,以后又出国考察,才使他在迷蒙、矛盾中认准方向,看清未来。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认识,他也有一个逐步的过程。在抗日同盟军成立前,周光远就提醒他,“国民党这几年对红军的进攻,完全暴露了他们的恶毒和卑鄙。对他们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不能存在任何幻想!”特别是在蒋介石下令取消同盟军,并派宋哲元勾结日军前后夹击同盟军时,孙梅提醒他:“国民党可能跟日本人在进行新的秘密勾结,要格外小心”。可是吉鸿昌却认为:“军事上的可能性很小,他们不会没有一点顾忌”,结果同盟军遭到重大损失。当吉鸿昌回到天津,特务企图暗杀他,周光远提醒他:“敌人发起疯来,会使用最卑鄙、最毒辣的手段”。可他却认为,他住的那里是租界,特务还不敢去胡闹,结果上了叛徒的当。直到他被捕入狱后,他才坚定地说:“蒋介石看透了我,就像我看透了他一样!”传记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没有空洞描写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而是细致地描绘出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不仅描述任务的闪光之处,也反映了任务的性格弱点,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层次。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