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将军之爱 温润如玉——《左权家书》评鉴

评鉴 | 将军之爱 温润如玉——《左权家书》评鉴


将军之爱  温润如玉

——《左权家书》评鉴



编者按
《左权将军家书》由两部分构成:家人书信及左权将军小传。家人书信共计17封,包括左太北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即《珍贵的遗产,不尽的思念》,作为别致的代前言呈现给读者。主要部分是左权写给妻子的11封信和写给母亲、叔父的两封信。此外,还有左权牺牲后跟在他身边的妻弟刘志麟写给姐姐的信,1942年7月3日发表于《解放日报》的刘志兰写给牺牲了的左权的公开信《为了永恒的记忆》,以及1982年刘志兰将这些书信转给左太北时写给女儿的信。




将军之爱  温润如玉


——《左权家书》评鉴


  【点评人简介】  

  朱旭晨,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传记学者。


  【图书基本信息】


  《左权将军家书》:左太北主编,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6.5万字。

  

  【作者简介】

  

  左太北,1940年生于山西,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与刘志兰唯一的女儿,因出生地武乡是太行山的一部分,叫太北区,故而取名左太北。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先后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航空航天部等部门工作。

  

  【作品简介】

  

  《左权将军家书》由两部分构成:家人书信及左权将军小传。家人书信共计17封,包括左太北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即《珍贵的遗产,不尽的思念》,作为别致的代前言呈现给读者。主要部分是左权写给妻子的11封信和写给母亲、叔父的两封信。此外,还有左权牺牲后跟在他身边的妻弟刘志麟写给姐姐的信,1942年7月3日发表于《解放日报》的刘志兰写给牺牲了的左权的公开信《为了永恒的记忆》,以及1982年刘志兰将这些书信转给左太北时写给女儿的信。姚仁隽撰写的左权将军小传附在上述家书之后,使得读者在阅读家书后能同时了解左权将军作为科班出身的正规军人细心理智、沉默严肃、文武兼长、感情丰富、不懈奋斗、奔赴国难的完整而短暂的一生。

  

  【作品点评】

  

  家书诞生的历史背景正是抗战伊始和百团大战期间中国战场面临空前危机的艰苦卓绝时刻。烽火硝烟,家书万金。转战南北、浴血沙场的左权将军在他寄给家人的信件中如实记录着战争的发展、走势、具体战役情形及日军对民众的屠戮,也时时谈及政府的政策及八路军的战术、战绩及在民众中的威望,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和未来的憧憬。

  

  在给母亲的信中,左权写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掠,烧房子……有的地方全村男女老幼全部杀光,所谓集体屠杀,有些捉来活埋活烧。有些地方的青年妇女,全部捉去,供其兽行。”这些来自现场的记录揭露了作为入侵者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残忍残酷今天读来依然为之痛心。而“痛心”也正是左权当时的心情。他告诉母亲“实在痛心。”不仅如此,日本还将“一切企业矿产”没收,并“增加苛捐杂税”,“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这封信写于抗战开始不久的1937年12月3日,左权随部队转战至山西洪洞,老母尚居湖南家中。在报平安的家信中,左权将一路见闻收入其中,是难得的一手史料。这些记录着日寇犯我国土杀我人民夺我物产占我所有的文字,如泣血的控诉,声振屋瓦。作为黄埔一期及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军事将领,左权在抗战伊始便将其对政府战略、战术、政策的看法及战争的前途诉诸家人,他在信中写道:“眼见得抗战失败,不是中国军队打不得,不是我们的武器不好,不是我们的军队少,而是战略战术上指挥的错误,是政府政策上的错误,不肯开放民众运动,不肯开放民主……我们一再向政府建议,并提出改善良策,他们却不能接受。这确是中国抗战的危机,如不能改善上述缺点和错误,抗战的前途,是黑暗的,悲惨的。”抗战开始后,国共再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但是,“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对国共两党的军队,政府在配给粮饷方面从来就不曾一视同仁,左权家书见证了这一不平等待遇。同一封家书,左权告诉母亲“我军在西北战场上,不仅取得光荣的战绩,山西的民众,整个华北的民众,对我军极表好感。他们都唤着‘八路军是我们的救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也。左权出身贫苦,一岁丧父,靠亲友支持,方能读书求学。他一生勤奋好学,不懈努力,撰写和翻译了大量军事理论文章和著作,养成认真思考一丝不苟的习惯,就是一封七八百字的家书,亦是信息丰富,情意深挚,弥足珍贵。

  

  写给妻子的11封(总计12封,半途丢失1封)书信,充斥其间的是浓郁的夫妻之爱父女之情。正如刘志兰在《为了永恒的记忆》中所言“结婚三年来,我们感情是深厚的,体会到爱与被爱的幸福。”左权给妻子的信多以“志兰,亲爱的”、“亲爱的志兰”、“亲爱的兰”称呼自己的妻子,有时还要加上“紧紧握住你的手”。聚少离多的战地生活,夫妻间相处虽短,却是挚爱情深。他时刻记挂着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只要有人去延安,便托人给妻子带去大小不等的包裹,内装信、物、钱。他关心妻子的工作、求学和健康,每信必问,直到第十封信,才在得知确切消息后,写下“你入学了,一切我很放心”。左权对妻子精神上的鼓励支持和开导,使妻子感到“坚实有力”,变得“踏实、深沉,一面开朗地认识革命事业的伟大规模,一面体验到人生的丰富的意义。”。情深,化不开。左权牺牲后,志兰总“不愿去相信”,切望着丈夫重伤归来,“我将尽全力看护你,以你的残缺为光荣”,甚至“愿以二十年的生命换得他的生存。”对于女儿,他是个极为细心周到的父亲,为她购置各种时令衣物用品,时时询问遥想女儿的成长情形。提醒妻子“慢慢地给她懂得,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日寇战斗着。”牺牲前三天的信中还幻想着一家三口“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闹个不休……”这些满载着细腻的思念之情的书信,恰似左权手植的洋菊花60年后再次艳丽绽放。左权是个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又尊重个人生命价值的人。院子里有他亲手培植的花木蔬菜,闲暇时他伴着妻弟读书娱乐。他深爱妻子,却不愿妨碍她的学习进步;他更爱女儿,却也懂得割舍,最后一信坦率直言:“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地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这种革命军人真挚严肃而又温情的爱在最为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是何其难得又何等崇高。不妨说,以左权为代表的八路军将领深埋心底的情感温润如玉,越久越晶莹清透。他们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穿越岁月的河流依然滋养着儿女,激励着后人。

  

  鲜活的历史图景。夫妻父女别时正值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即将结束之际,于是,日寇对晋察冀、晋东南的扫荡袭击时或出现在左权写给妻子的信中。扫荡范围、时间、手段及八路军组织反扫荡的情形与双方伤亡损失等多有涉及。作为抗战家书,左权以亲历者、见证者、写信人的视角记录下民族抗争中敌我双方的攻守决战等前线见闻,既传递出共产党“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反对投降、反对妥协、反对分裂”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出作为抗战将领的左权誓死奔赴国难的英勇无畏。

  

  “别时容易见时难”。1942年5月22日晚,左权写下“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谁能想到这就是他留给妻子的最后文字,亲人难聚首,漫山遍野尽相思。由于《左权将军家书》的巧妙设置,达成一种对话的阙失与效果的穿越共存的审美特质。首先左权与妻子间的书信往返常因战时交通的阻隔而滞后,有时迟滞半年之久。而且书中只有刘志兰珍藏的左权写给她的11封信件,却见不到她写给左权的信,于是“对话”仿佛总是单向单边的,尽管左权信件中亦有对妻子来信的呼应。其次,读者唯一能看到的志兰“写给权”的信即是《为了永恒的记忆》,那时左权牺牲已一月有余。一切的眷恋不舍懊悔珍惜回忆展望再一次呈现单向单边的色彩。第三,志兰在1982年将12封信(包括刘志麟写给姐姐志兰的信)和祝寿词稿作为最宝贵的遗产转给女儿时写了封长信,记述了这些信件几经周折物归原主的过程及其“如获至宝”的喜悦兴奋,追述了夫妻情感、家庭生活、别情离绪及左权牺牲带来的巨大损失等。通过此信和志兰“写给权”的信,读者和太北一起对志兰及左权志兰之间的情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但它依然缺失了女儿的呼应。待到2001年12月为“家书”的出版,左太北以代前言的方式给父母写了封信,同样是情感的单边流泻,即便她以向父亲说家事的方式叙写着。或许这正是生活的本色。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