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捷克斗士声讨法西斯暴行的檄文——《绞刑架下的报告》评鉴

捷克斗士声讨法西斯暴行的檄文

  

——《绞刑架下的报告》评鉴

  

  (捷克)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谢磊译。广州岀版社,2008年,119页,6.2万字。

  

  【作者简介】

  

  尤利乌斯·伏契克(JuliusFucik,1903—1943)捷克著名作家,20世纪伟大的反法西斯战士。1921年加入捷克共产党,曾任捷共中央《红色权利报》编辑,《创造》周报总编辑。1942年,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捷克全境的白色恐怖中被捕,在狱中宁死不屈,并写岀《绞刑架下的报告》,次年壮烈就义。1948年10月,捷克总统追授他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白狮子勋章”;1950年,世界和平大会授予他“国际和平奖”。

  

  【作品简介】

  

  这是伏契克被德国法西斯关押在布拉格近郊庞克拉茨盖世太保监狱中,饱受严刑拷打,随时会被送上绞刑架时,在捷克看守员帮助下,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了的纪实作品。记录了他的狱中生活,也是他牺牲前用鲜血与生命写下的自传。1939年3月,德国法西斯占领捷克全境,伏契克化名霍拉克教授留在布拉格领导地下斗争,并于1941年当选捷共中央委员。当时,希特勒的盖世太保在捷克境内疯狂抓捕进步人士,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惨遭迫害,1942年4月,由于叛徒岀卖,伏契克在布拉格被捕。为了剿灭捷共中央机关,盖世太保对伏契克用尽了酷刑,并当他的面毒打他的战友,软硬兼施威逼他说出捷共中央的下落,伏契克在死亡威脋下,经受住了肉体与精神上的最严峻的考验,顶住了法西斯暴徒惨无人道的折磨,保护了其它革命同志的生命安全。作品从他被捕时刻开始,以“二十四小时”;“死前的痛苦”;“二六七  号牢房”等八章,真实记述了他自不幸被捕至1943年9月8日,被囚禁 在庞 克拉茨监狱直至在柏林附近的普勒岑塞监狱被杀 害的四百一十余天的狱中遭遇,记录了法西斯侵略者的暴行,揭示盖世太保、叛徒等的丑 恶嘴脸。展现了作者与捷克共产党人、爱国志士宁死不屈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处处 闪耀乐观主义的光辉,为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留下一部英雄无畏的战斗之歌。

  

  【作品点评】

  

  《绞刑架下的报告》是捷克著名的作家、民族英雄尤 利乌斯·伏契克在德国法西斯监狱中秘密写成的纪实作品,是作者用鲜血凝铸的生命丰碑,也是一部记叙捷克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事迹的悲壮史诗。

  

  作品是伏契克在监狱捷克看守阿·科林斯基帮助下,用铅笔写在碎纸片上然后被偷偸带出监狱得以保存下来的。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在狱中受尽折磨终获解放的伏契克夫人得到了这部珍贵的书 稿,,并含泪 写下前言,将它付诸出版。近70年来,这部书已被译成90多种文字,数百次印刷,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深受读者热爱与崇敬的20世纪文学经典。一部只有6万余字的狱中自传,何以会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何以会有如此持久弥新的生命力?是一个值得深味的历史文化现象。

  

  “我们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战斗,也会为欢乐而死。”这是伏契克在被送上绞刑架时,一再重复的信仰。“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啊!”这伏契克的临终遗言,迄今已成为革命后继者的宝贵箴言。而这些名言中所蕴藏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部反法西斯经典名著高亢的主旋。

  

  1903年2月23日,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的伏契克,少年时代就在苏联十月革命鼓舞下积极参加了革命活动。刚满18岁就加入了诞生不久的捷克共产党,同年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文学院读书,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为党的报刊和其它进步刊物撰写文章。参加革命工作后,成为党的机关报与进步刊物编辑与领导人。1930年至1934年,伏契克先后两次访问苏联,撰文记述苏联的工农业发展情况,严辞驳斥欧洲法西斯主义对苏联的攻击和污蔑。1932年春,他积极参加 捷克北部矿工大罢工,向整个欧洲宣传矿工罢工斗争真相。在长期不懈的革命斗争中,他成为捷克共产党的优秀战士、宣传战线的出色领导人,杰出的作家、评论家,他还把自已身边的进步作家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反法西斯文化战线,将文学艺术当作反法西斯主义的战斗武器,让文学作品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

  

  当伏契克被叛徒米列克出卖,被德国纳粹党卫军 逮捕时,他已是一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一位捷克共中央领导人。他是以捷克反法西斯战士杰出代表的形象,出现在这部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自传体纪实作品中的。他如实描绘自已被捕经过和在监狱中所受的折磨,抒发了激荡在内心的革命热情与爱国主义精神,写出了自已的各种感受。实际上,作品中的“我”——伏契克,是庞 克拉茨监狱中反法西斯集体的中坚与灵魂。

  

  “作为一名战士,能战斗到最后一刻,这是多么壮丽啊!”“人们啊,我爱你们。当你们用同样的爱回报我的时候,我就是幸福的。”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是伏契克作为一个坚强革命战士的特殊品格和崇高气节,有了这种境界,他在狱中就能坦诚面对屠刀与死亡,他带着几分慷慨凛然表白:“倘要我知道,我就是最后的牺牲者的话,我会情愿去赴死。”

  

  作者在这里张扬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恰是反西斯战争时代的伟大精神。伏契克说:“与其说我的报告是整个时代的见证,母宁说是一些人的见证。我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作者以“我”的经历为主线,勾描狱中生活与回顾一生战斗历程同时,也描绘了一批英勇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歌颂了身在狱中仍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的伟大集体,使作品能更深刻地揭示当年的时代风貌。

  

  作品中多次写到妻子古斯塔。在伏契克被捕后,盖世太保把她也抓进了庞克拉茨监狱。有一次审讯,敌人带古斯塔与伏契克当面对质,妄图通过古斯塔劝诱伏契克屈服。他们对古斯塔说:“告诉他,叫他聪明些,假如他不替自己着 想,叫他至少替你想想,给你一个钟头去考虑。假如你们还那样顽固,今天晚上就枪毙你们,两个都枪毙!”古斯塔说:“侦讯官先生,这对于我并不是恐吓,这正是我最后的愿望。假如你们要处死他,就把我也处死好了!”写到此处,伏契克由衷地赞叹道:“这就是古斯塔!这就是爱情和勇气!”真可谓琴瑟和鸣,壮音遏云。

  

  作品还描述了反法西斯战士叶利涅克夫妇、丽达、斯珂乐雪帕、冈沙·意卡和冈沙捷尔尼等人在狱中与盖世太保斗争的事迹,编织岀一幅反法西斯斗士的光彩群像,感天动地。

  

  《绞刑架下的报告》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作品强烈的历史感,和字里行间深蕴的作家的责任感。伏契克作为共产党人、战士,同时是位作家、评论家,他是用“从死神那儿窃取来的一点时间”写下的这本书,是为“那些经历过这个时代而幸存下来”的人写的,更是为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的后人写的,这是一本“为未来”写作的书。因此,伏契克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说:“对这一段历史,我显然是最后一个活的见证。”他写这本书,有着清醒的历史意识:要留下一份传诸青史的历史记录!

  

  正是这种历史感决定着作品的结构、写法上都显现出一些独具的特色。从结构上看,每一章的叙述,都是纯客观描述与 凸现主观意识的记叙的交替呈现。,如,全文以“还差五分就要 敲十点了,这是1942年4月24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开头,第一章又以同样文字结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间圆形结构。而且在叙述中,也时时点明时间的坐标。这种结构的叙述方式提示人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既是日常生活的一段历史,又可能是一段值得重视的历史性事件。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叙述每一历史时刻时,都呈现两个画面:一方面是监狱的严刑拷打,另一方面是街头的日常生活。比如——

  

  一点钟。,最后一辆电车回厂了,街头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的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

  

  “还有谁是中央委员?电台设在什么地方?印刷所在哪儿?说!说 !说!”

  

  又如——

  

  两点钟,布拉格在酣睡中,也许什么地方有孩子在睡梦中啼哭,丈夫在抚模妻子的肩膀。

  

  “说!说!”

  

  我用舌头舔了舔牙床,想努力数清被打掉了多少颗牙齿,但怎么也数不清……

  

  两组画面,前者是“我”的想像中岀现的亍景,后者是“我”在狱中的现实遭遇,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似的组合,意味深长,值得细品。这里提出一个反法西斯战士在监狱里的牺牲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反抗斗士的牺牲为了什么?正是为了赶走法西斯暴徒,还老百姓一个安宁幸福的生活。而这也正是“我”和所有反法斯战士的“欢乐所在”。从而点出了革命者追求理想的真正动因,使这部《 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主题得到升华。

  

  还需一提的是,作品在讴歌正义与崇高的同时,也以 犀利的文笔鞭打了丑恶, 书中以爱憎分明的笔触,勾勒了穷凶极恶的“典型的纳粹暴发户”监狱长梭巴, “集愚蠢、残酷、顽固 、恶毒于一身的”党卫 队员维当 及形形色色的刽子手等等。使作品在赞颂反叛法西斯英雄业 迹与精神同时,也成为一篇愤怒控诉与声讨法西斯暴徒罪行的檄文,彰显出作品的强大震撼力。

  

  【点评人简介】

  

  徐光荣,国家一级作家、 文化学者,曾任辽宁文学院副院长、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