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抗日侨领第一人——《陈嘉庚与抗日战争》评鉴

抗日侨领第一人

  

——《陈嘉庚与抗日战争》评鉴

  【点评人简介】

  李蔚超,北京大学文学硕士,鲁迅文学院教学研究部教师。

  【图书基本信息】

  黄顺通、刘正英著:《陈嘉庚与抗日战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共46页,13万字。

  【作者简介】

  黄顺通,南安人。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被分配至晋东南地委机关从事宣传报道工作。1991年调任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曾主编《厦门党史通讯》刊物和《漳厦战役》、《闽南当代名人》等著作。

  【作品简介】

  传记《陈嘉庚与抗日战争》主要记述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在海外如何团结南洋华侨,为国内抗战筹款捐款,抵制日货,推广国货。全书分为“屈辱中形成的民族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关怀华侨技工”、“古今中外最大的提案”、“炮火中归国慰问”、“保卫新加坡”、“为民族解放受无限辛苦”几个章节,记述陈嘉庚为国奔劳,辗转流亡,受无限苦心,倾其所有支持抗战的感人事迹。

  【作品点评】

  南洋各地是华侨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占世界华侨的半数。海外华侨寓居他乡,心系故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始终与祖国同胞同心同气,在经济上,他们捐助钱物,抵制日货,推广国货;在政治上,华侨大力呼吁国际声援,声讨日本法西斯战争的非正义性,为国内抗战制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甚至有的华侨还跋涉回国,赶赴抗日战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陈嘉庚是当时南洋爱国华侨的领袖。南侨总会作为抗战时期800万华侨的统一组织,是规模最大,地域最广,统领人数最多,工作最有效的跨国跨地区华侨抗日救国联合组织。陈嘉庚作为南侨总会的主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陈嘉庚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生于国力羸弱的晚清的陈嘉庚,年轻时代目睹了在丧权辱国的清廷的统治下,闽南人所遭受的欺侮和屈辱,于是,他很早就立下了实业救国的强烈爱国心。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和厦门大学。1937年10月,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任主席。一年后,陈嘉庚又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被推举为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陈嘉庚曾在战争爆发之初呼吁:“平时人人言爱国,目前并无亲临前敌之必要,只是输款,是以生为国民,应表现真正爱国心。”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曾评价陈嘉庚:“发了财的人,而肯全部拿出来的,只有陈嘉庚先生。”1945年日本投降后,陈嘉庚与10月6日安全返回新加坡,新加坡500个社团联合举行欢迎会。10月18日,重庆10团体也联合发起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为大会送去条幅“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和王若飞的祝辞是:“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

  该传记重点书写了陈嘉庚领导下的南侨总会的组建、成立过程和历史的功绩,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南侨总会工作成效之惊人,南洋800万华侨爱国热情之高涨、民族情感之强烈,都为全世界所瞩目”。该书特别强调了于民族危亡之际南侨总会成立之初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使命感,在成立大会上,陈嘉庚发表了慷慨激昂、激动人心的宣言:“华侨素有革命之母之令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元,南洋方面,占十之八,此在道德的义务上,可谓已尽,而在国民天职上,究有未完,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吾人今后宜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藉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得藉吾人物力一报九世之深仇。”华侨是以“国民”自居的,他们的海外居所是“后方”,而国家安危则是“国民之大责”。乡关之思与家国情怀,将他们与祖国紧紧联系起来,在华侨看来,国难当前,个人的付出和贡献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远离前方炮火硝烟的他们责无旁贷。传记作者客观又不失豪情地记述,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骨气、豪气和力气,看到了血脉相连的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在陈嘉庚先生爱国抗日的事迹中,“电报提案申斥汪精卫为卖国贼”无疑是重要的华美篇章。《陈嘉庚与抗日战争》一书以单独的章节,举证细节和史料,浓墨重彩地书写了陈嘉庚“上书”声讨时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投敌卖国的汉奸行径的故事。1938年10月28日,国民参政会开幕,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身份向大会发去电报提案:“敌人未退出我国土以前,公务员谈和平就是汉奸国贼”。这份电报提案很快得到会议20名代表的签名,按大会规章制度,必须由议长向大会宣读提案的标题,议长汪精卫不得不尴尬地当众宣读这份弹劾他个人投降卖国行径的提案,最后大会通过了该项提案。后来,爱国人士邹韬奋曾在文章中记录了这段历史,并对陈嘉庚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时领袖在前方督师,汪以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及参政会议长的资格,在临时首都,或隐或现地大放‘和平’烟雾,一大篇一大篇的演词和谈话登在党报上。根据官方‘批评官吏就是反政府’的铁的纪律,我们老百姓看了,于疾首痛心之余,无可奈何。比较认识正确的议论界朋友,也有奋然执笔为文想稍加以纠正的,但民意在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当然敌不过官意,有许多被检查先生扣留登载不出,却凭藉汪在党政军的地位,大倡导其‘和平’。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就在这样乌烟瘴气的氛围中举行。汪‘议长’当然是这次大会主席。开幕之后,霹雳一声,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来了一个‘电报提案’。陈先生是国民参议员,当时因事未到。内容极简而意义极大,提案的内容,只是这寥寥十一个大字。‘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寥寥十一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这段文字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和陈嘉庚“电报提案”在中国政坛所起的惊雷般作用。

  该传记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不乏生动、可信、富有感染力的细节,难能可贵地记录下来一批各阶层、贫富不同的南洋华侨捐款抗战的故事。“富商巨贾既不吝金钱,劳工小贩亦倾尽血汗”,有的华侨身有残疾,只能靠乞讨度日,听到抗战爆发的消息后,将两天内乞讨来的荷币40盾全部交当地慈善机构,汇回祖国。有的女华侨捐出全部家产,因无处存身而落发为尼。他们带有悲壮色彩的捐助抗战的故事,令今天的我们震撼——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不应该忘记这些伟大的无名者。

  由于该传记篇幅过于短狭,仅仅梳理了陈嘉庚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几件重大事件,缺乏与其相关人物,以及他们与陈嘉庚交往的细节等等有利于烘托传主个性、事迹的内容,使得这本传记更像是陈嘉庚的事迹简介,而不能成为完整的人物传记,读起来也不够翔实生动。作者对于大的历史背景的描写和交代不足,因此对于民族危亡时期,海外华人放弃优渥舒适的生活,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没有更多地予以表现。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