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了解苏联卫国战争全景的最佳读本——《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评鉴

了解苏联卫国战争全景的最佳读本


——《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评鉴


  【点评人简介】

  

  冯玉芝,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俄国文化研究学者。出版诺贝尔文学奖创作学系列研究专著和译著多部。


  【图书基本信息】


  [俄]伊·赫 ·巴格拉米扬:《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赖铭传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上),2009年(下)。上册427页,下册530页,28.7万字。原作出版社:Москва во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作者简介】

  

  伊·赫 ·巴格拉米扬(Иван  Христофорович  Баграмян, 1897-1982),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曾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获授勋章16枚。著有《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俄文书名为上册Так  начиналась  война (《战争是这样开始的》) ,下册Так  шли  мы  к  победе (《我们这样走向胜利》)等书。战后任苏军总参军事学院院长。

  

  【内容简介】

  

  他于1938年苏联总参军事学院毕业后,留院担任高级兵团战术教研室主任教员。1940年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后经朱可夫推荐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部长。1941年先后参加了基辅防御的组织和基辅防御战役的实施、罗斯托夫反攻的计划和实施以及叶列茨进攻战役。战争爆发后,基辅特别军区改为西南方面军,他历任方面军参谋长、司令员。苏德战争初期,他所在的西南方面军在德军突然袭击下损失惨重,由于目睹了所带领的西南方面军被包围全歼的过程,他也并不回避失败的战争经历,在上册回忆录中以见证人的身份,并引用了大量文件、记录、来往函电等档案材料,详细介绍了基辅军区在战争前夕应付德军进攻的备战措施、西南方面军在战争头几个月(178天)中作战失利和重建后展开反攻的情况。回忆录下部中也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哈尔科夫战役的失利,导致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的过程。记述了苏军高级指挥员,其中包括铁木辛哥、朱可夫等人的活动,肯定了斯大林在战争中的贡献,分析了战争时期苏军失利的原因,歌颂了我国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业迹。这两册回忆录中以很大篇幅介绍了战时苏军高级司令部的工作及各次战役的准备和组织过程,反映了苏军的许多军事及作战观点,是研究苏军战役法乃至战略指导思想的总结。

  

  【作品点评】

  

  巴格拉米扬是优秀的军事家和战史研究者。他还著有《苏联武装力量的战斗传统是教育劳动者的强大工具》、《第聂伯河上的军人城》(莫斯科,1965年版)、《苏联人民的伟大胜利》(莫斯科1970年版)等著作。他的两卷战争回忆录是完整的二战军事教科书,从这本回忆录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程度来看,尤可称为“战争挫折录”。

  

  《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体现了军事历史学家的严肃性。将帅战争回忆录是二战史和苏德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人物回忆录,尤其是将帅回忆录,歌功颂德是大忌。巴格拉米扬在自己参加的每一次战役的评述方面,都能够秉笔直书,从遭遇“闪电战”的西南方面军被全歼,“边境交战”,“重建方面军”之被迫防御到“我们能够进攻”、“挺进波罗的海沿岸”,写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全部紧张时刻。他认为,“展开一幅由红军周密准备和完美实施的、导致我国战胜法西斯德国的众多战役的全景,那(人们会觉得)我们就做得完全正确。但是,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讲述那一类交战和战役。我们还有责任完整而客观地披露我们有过的、曾使我军遭受重大失利、令人遗憾的失算和错误,我们披露这些,要使我们年轻干部能够吸取对未来有利的必要教训。” 鉴于此,巴格拉米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研究战争、战局、战役,每一次的作战会议的要点都力求内容上的真实可靠。不仅是通过对史料的鉴别、考索、筛选以及有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编年史般序性连缀,更是“和自己过去的同事——从部队指挥员到最负盛名的军事首长——进行了为数众多的访谈,甚至参阅了大量苏联以外的文献。“红军将帅和士兵都在忧虑地看着地图”,“失利的责任被推在前线指挥员头上”,“现在去见最高统帅也不会有任何愉快的结果”……这些段落透视出个人与所处时代的复杂联系,清晰揭示了以巴格拉米扬为代表的苏联军民在战争期间承受的重压和考验,是了解全景战争的最佳读本。

  

  《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一部有较高学术性的战争史传记。巴格拉米扬是军校教员出身,任西南方面军参谋长时因哈尔科夫战役失利被解职,但他的司令部工作素养已经形成;他强烈要求改任指挥职务,在指挥岗位上成长为10大方面军司令员之一。巴格拉米扬能够理性地把握对战火硝烟的时代的描述,无论是在规模不大的战斗中,或是在影响全局的重大战役中,他都表现出了他的精湛高超的指挥艺术。在叙述他与苏军著名的军事统帅们的活动时,视角往往落在战略决心达成和临机处置战局的军事素养上。他对战事的认识过程与他对各种军事学术观点的认同相辅相成,包括了苏军的军事思想、战时军事活动,特别是关于重大战役的决策基础等诸方面,这也是在战争结束30年后,他对战争的评述不落窠臼的原因之所在。他的写作宗旨之一就是努力厘清战后军史学家不甚清晰并为之困惑的战争之初各战役的形成机制,例如形成了几大战役的罗斯托夫突击的战略构想产生和被贯彻执行的全过程。尽管作者本人自始至终都参加了这场光荣的战役,但是,为摆脱写作上的主观主义,巴格拉米扬“努力像评价自己的行为那样去评判各位军事首长的行动”,使战争回忆录的学术研究色彩浓烈。这不是概念上的罗列,而是对战争的诸多方面、甚至侧面行动进行深入的研判。比如,合围战役通常在哪些情况下才有可能达成;何时变更部队部署将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迅速转隶等等。最为精彩的点晴之笔是这些分析都伴随着作者对相关德国军事论著和军事观点的所谓权威性的质疑。德军统帅部1942年6月6日关于德国武装力量的报告指出,1942年5月1日苏德战场的陆军缺额625000人;根据这份报告召开的相关会议、发布的作战训令和依此形成的战局计划都“视而不见德军遭受的损失,再次提出1940年12月和1941年夏季就坚持的基本思想”。……这些分析对比引用的都是德军的档案和回忆摘编,权威性 不言自明。同时在揭露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时,巴格拉米扬详尽地描述了为了克服苏军指战员心理障碍而违反了不能违反的军事原则,即故意低估敌人。“因为这种心理障碍的产生是长期退却的结果,并且不必隐瞒,也是由于敌人技术装备占优势而不知不觉相信退却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他非常风趣地用作家佩尔文采夫所写的《科丘别伊》一书中的片断来对此互证。细节的真实性反映了《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忠实于战争专史的理性角度和不同于一般战争亲历者的严谨的学术眼光。

  

  巴格拉米扬的战争回忆录篇幅较大,但并不冗长和枯燥。在大量的将帅回忆录中,这是第一次把三个方面军司令员(斯坚科中将,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瓦图京大将,1944年遭遇战;切尔尼亚霍夫中将,1945年去指挥所途中)阵亡的噩耗像文学描写一样写进军事史的回忆录。“战争不怜悯任何人”,相对于具体而翔实的史料,巴格拉米扬显然没有停留下来,“只是长时间说不出话来”,悲伤地回忆战友,而是更愿意书写“人类承受力的奇迹”,那继承了遗志、转身战斗的身影更令读者动容。战后三十多年,巴格拉米扬记下了每一个因参加强攻柯尼斯堡获勋的军人名单,为那些牺牲后被追授称号的战友难过不已。尽管是严格按照文件材料撰写的目击者叙述,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从写作角度观察,回忆录的上下两册特点还是鲜明而迥异的:上册写得更具人物传记的烙印,明确而形象地将叙述情节锁定在一个普通军人对战争年代的认知,不乏对战前军队种种弊端与普通军人追求的描述,飞行员和各种基层指挥员的形象均跃然纸上。有的章节体现了作者幽默而睿智的一面,比如不愿意留在军校,军人们瞧不起在机关司令部、军事院校“蹲冷板凳”等;而下册则超越情节和人物以及作战场面来独创性地、不同寻常地还原苏德战场上整个军事历史由防御转入进攻的艰难抉择乃至取胜的全部过程。对战役的类型、双方力量的对比和每一战役的历史价值,包括二战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政治氛围,都作了合乎历史逻辑的审视。这说明,巴格拉米扬的战争回忆录写作手法十分丰富,两册首尾相连呼应,使之自成体系又构成共同体,这种连贯叙事还不止于此。作者在回忆录的最后一章写了胜利日及其率队阅兵的场面,这是其他将帅回忆录中没有的内容。这一尾声是对回忆录的情节的呼应,也是最能体现正义战争传奇的神来之笔。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