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抗战、反蒋、“剿共”:一个充满矛盾的结合体——《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胡汉民》评鉴

抗战、反蒋、“剿共”:一个充满矛盾的结合体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胡汉民》评鉴


  【点评人简介】

  

  徐帮学,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白话史记》《中国现代史评论》《中国文学史》等。


  【图书基本信息】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胡汉民》,肖杰著,团结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页数:224,字数:18.1万。

  

  【作者介绍】

  

  肖杰,吉林省委党校教授、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共党史讲义》《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中共党史人物传》等5部著作,论文50余篇。

  

  【内容简介】

  

  胡汉民(1879—1936)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宣传者、活动家,民国时期国民党右派。在辛亥革命前,胡汉民撰写了大量的文章,阐释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人的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民党改组过程中,胡汉民支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极力促成国民党成功改组,先后被孙中山三次委以代理自己行使职权之重任。孙中山逝世之后,与蒋介石合作筹建了南京国民政府,并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此后协助蒋介石制定了“清党”原则,推动反革命的“清党”活动。后任国民党立法院院长,由于在制定约法问题上,与蒋介石发生矛盾,被蒋介石软禁于南京汤山。“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胡汉民坚持抗战,反蒋、“剿共”三大主张,一直到1936年5月病逝。《胡汉民》一书详细叙述了胡汉民的经历,深入阐发了其思想的矛盾性,将这位民国要员的事迹与内心在读者面前展露无遗。

  

  【作品点评】

  

  1.本书对胡汉民力图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是一本较为稀有的能够不带成见叙述其经历的传记。

  

  《胡汉民》一书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论对传主进行分析,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对其功过是非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尤其对他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做了详尽的记述和积极的评价,这是非常难得的。

  

  胡汉民先生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个政客,又是一名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家。胡汉民出生在一个小幕僚之家,家境较为贫寒,8岁时才与兄一起去私塾读书。但是不幸接踵而至,13岁父丧,15岁母亡,一家兄妹生活的重担便落在了胡清瑞、胡汉民兄弟两个人的身上。幼时艰难的经历,磨练出他不屈的性格。

  

  胡汉民两次留学日本,第二次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很快成为孙中山所信赖的助手。在辛亥革命之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他编辑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并撰写很多文章,阐释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且在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保皇党人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他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宣传和阐释,在当时革命党人中无人能出其右,可谓著名的三民主义理论宣传家。另外,他还参与、筹划了多次武装起义,黄冈起义、惠州起义、防城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等,多次到南洋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和筹款,为革命四处奔波。武昌起义爆发后,胡汉民从南洋回到国内,促成了广东的独立,并被推选为广东光复后的第一任都督。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后,他担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为孙中山处理文件,并与孙中山同住在总统府,俨然“第二总统”。

  

  作为理论家、宣传家的胡汉民,先后参与办过《岭海报》《民报》《中兴日报》《民国》《建设》《三民主义月刊》等报刊,撰写过很多文章,其文章主要被收录在《胡汉民先生文集》。作为诗人,他的诗作收录在《不匮室诗抄》中。

  

  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因与一亲友在广州下围棋时构思过度,所导致的突发性脑溢血辞世,享年仅58岁。广州举行了盛大的祭奠活动,并全国追悼胡汉民三天。南京、上海、北京等地都举行了追悼大会,报纸上刊登了汪精卫和蒋介石来自南京的祭文,三天的公祭人数超过了40万人。

  

  本书采用如实描述的方式,对上述事件一一详加展开,使读者能够了解其来龙去脉,真正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对民国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能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2.该书运用大量民国时期珍贵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组合,形成了一本能够系统、鲜活地展现胡汉民一生经历和思想的传记。

  

  本书记叙了胡汉民从小勤奋好学,到参加同盟会,再到反对蒋介石,最后意外猝死的整个过程,为读者再现了胡汉民跌宕起伏的一生和民国时期的世态时局。

  

  胡汉民出生于广东番禺。胡家原籍江西庐陵县延福乡青山村,至其祖父胡燮三始宦游广东客居于此,其父胡文照子承父业,先后在广东的博罗、茂名、德庆等县当刑名师爷,即在官署中负责处理刑事判牍的幕僚。其母文氏,乃江西望族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作诗,而且还通音乐和围棋。她随夫流寓奔波,勤俭持家,甘守清贫。

  

  1891年,胡汉民13岁时,父亲患病,就医数月,仍不见起色,这一年的秋天,父亲病逝。胡汉民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生病本已寝食难安,又突遭不幸病逝,胡汉民在哀伤和悲愤中认定父亲之死是庸医所致,于是在极度悲愤中竟拿起菜刀欲杀庸医为父报仇,幸好被叔父把刀夺下,才没有酿成大祸。

  

  书中还写到,1905年夏,胡汉民回广州度暑假,与离别半年多的妻子团聚。第二次半年多的留日生活,让胡汉民的思想更加成熟,决定动员妻子和妹妹一同赴日留学。因此,暑假结束前,胡汉民带着妻子陈淑子、妹妹胡宁媛同船赴日,与胡同船的还有回国接女儿的廖仲恺。在船上,胡汉民、廖仲恺得知孙中山组织革命党成立同盟会的消息,随后决定一起加入同盟会。

  

  后来,蒋介石和胡汉民联手要清除加入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在这次“清党”行动中,国民党的左派代表廖仲恺被刺杀身亡。胡汉民因与其是留日同学,后虽政见观点上时有不同,但感情上还是比较贴近的。对其被刺杀,胡汉民十分关心,见到汪精卫等都要问及案件侦查的进展情况。8月22日,胡汉民在党部见到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何香凝告诉他,“今天接到一个消息,说刺廖先生是毅生主使的”。毅生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胡汉民听了,很是吃惊,表示无论是谁犯法,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1931年,胡汉民的势力越来越大,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同年2月26日,任立法院长的胡汉民被蒋介石软禁。胡汉民被软禁一事,举国舆论顿时哗然,特别是遭两广籍人士古应芬、孙科、陈济棠、李宗仁等强烈反对。1931年5月27日,广州民国政府成立,成为第二中心,发表了反蒋宣言。汪精卫发表了一篇《为胡汉民被囚重要宣言》,指责蒋介石。并表示与胡汉民尽弃前嫌,合作反蒋。桂系的李宗仁、西山会议派等也加入反蒋的联合阵营中,至此两广反蒋局面形成。后蒋介石迫于外界压力释放了胡汉民,胡汉民得到释放后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晚年他一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的政治主张,并称蒋介石为“新军阀”。

  

  3. 该书记事生动活泼又准确严谨,尤其注意描述胡汉民一生的思想转变和人生路线,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学术性传记。

  

  孙中山逝世之后,大元帅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胡汉民任外交部部长。不久,因廖仲恺被刺案,被迫去苏俄考察。回国后,与蒋介石合作筹建了南京国民政府,并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此后成为国民党右派的实力人物,在蒋介石“清党”运动中,发挥其理论家的作用,制定“清党”的原则,并进行理论上的“清党”。但时间不长,便随同蒋介石一同下野,并赴欧洲考察。从欧洲回来后,与蒋介石再次合作,任立法院院长,主张国尽党党治,极力推进立法工作。由于在制定约法问题上,与蒋介石发生矛盾,被蒋介石软禁于南京汤山。汤山事件,促反蒋派大联合,迫使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此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被释后的胡汉民坚持抗日、反蒋、“剿共”的所谓“三大主张”。汤山事件是胡汉民政治生涯的分界线,一直到1936年5月病逝再没有实际入主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中枢。

  

  胡汉民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人物,但如果读者仔细阅读本书,就会发现其思想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是这个不变的东西,遇到了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代,表现出来了不同的外相。传主的本质与形象等待读者深入地挖掘和分析。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