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挺进在印缅战场上 ---《古来征战几人回:亲历滇缅抗战》评鉴

   滇缅.jpg            

挺进在印缅战场上

---《古来征战几人回:亲历滇缅抗战》评鉴

【点评人简介】

晏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中南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图书出版信息】

杜聿明、郑洞国等著,王子言编:《古来征战几人回:亲历滇缅抗战》,团结出版社,2011年,291页,25.8万字。

【作者简介】

杜聿明,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42年,中国派出远征军,以罗卓英为第一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郑洞国,字桂庭,汉族湖南石门人。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1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

   【作品简介】

本书以滇缅抗战为叙述中心,选取了11位滇缅抗战亲历者的回忆录,多层面、多视角、全景式地展现印缅抗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还派兵远赴印缅与日军作战。1942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与日寇发生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等胜利。从1942年下半年起,中、英、美之间联合抗日,展开反攻缅甸计划,在经过胡康河谷战斗、孟拱河战斗、八莫、南坎之战和会师芒友之后,终取得缅北反攻战的最终胜利。

【作品点评

中国远征军远赴印缅抗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国外作战的唯一战例,也是欧、亚、美三大洲联合作战的首次战例。中国军队两次派兵增援缅甸,增强了中印缅战区盟军的力量,有力打击了日军在密支那战场嚣张的气焰。同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保护了国际交通线的安全,为国际援华物资顺利抵华提供了保障。在精神层面上,中国远征军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血洗了中国的百年耻辱,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然而,这样一段重要的历史却被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下,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和遗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些历史禁区才被突破,滇缅战争的历史尘埃才渐渐散去。所幸,新世纪以来,在民间和官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关于印缅战争的史料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为了让当代人近距离地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中国军队奋勇杀敌的感人场景,体会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团结出版社的编者将多位印缅抗战亲历者的记述整理成集,出版了《古来征战几人回:亲历滇缅抗战》一书。该著作作为一部还原历史原貌的的亲历者回忆录,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以时间为经,还原战争全貌。从 1942年初参加缅甸防御战,到1945年初中国驻印军反攻作战胜利,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先后出动了40万大军在缅甸战场上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打击日本法西斯。为了详尽真实、全面生动地呈现出时间跨度长达三年的滇缅抗战和不计其数的大小战役,该著作编者搜集多位参加过印缅抗战的亲历者的相关作品,从中选择一些信息容量大、时间跨度长的文章,例如杜聿明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郑洞国、覃异之的《中国驻印军始末》、宋希濂的《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郑洞国的《远征印缅》等,这些文章忠实记录了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的种种,包括中国远征军的由来、远征之前的军事安排、在缅作战状况、第二次入缅作战概要等,秉持并彰显着发掘历史档案、还原历史真相的创作原则与精神诉求。

此外,编者还收编了一些普通士兵、随军人士、翻译等的回忆录。尽管他们的官衔或许并不高,名字或许并不响亮,但他们同样是滇缅抗战的亲历者,如曹艺(《跟随史迪威将军战斗在印缅战场》)、丁涤勋(《中国驻印军——缅甸反攻战役胜利的主力军》)、王伯惠(《中印公路时如何打通的》)等。他们如实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折射出整个战争的横截面和全场景。

其二,以战役为纬,探究深层原因。该著作编入的回忆录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历史事实的呈现上,而是深度挖掘战争的前因后果、起伏脉络。中国军队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杜聿明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中分析远征军失败的原因时,曾毫不避讳地指出这是因为中美战略矛盾,英方别有阴谋;中国迁就英美,放弃指挥权和中国远征将领的失职。廖耀湘、杜建时则直接将作战失败归咎于美蒋冲突,撰写《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美蒋勾结的内幕情况》一文,详细分析了美蒋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第二次缅北反攻战以胜利宣告结束。宋希濂的《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丁涤勋的《中国驻印军——缅甸反攻战役胜利的主力军》等详述此次胜利时,将原因主要归结于滇西人民的支援、官兵的英勇抗日和同盟国的齐心协力等。

对历史人物功绩的评价也是该著作的一大特色。例如,对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历史评价,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杜聿明、郑洞国、覃异之等人认为史迪威没有中英联合军指挥权,却命令中国远征军完全听命英缅军总司令,致使中国部队被迫执行错误指令,直接造成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惨败。另一方面,曹艺在《跟随史迪威将军战斗在印缅战场》中则树立了史迪威的另一番形象,其笔下的史迪威没有帝国主义者那种藐视中国官兵的自满嚣张的气焰,而且他对史迪威改造中国远征军成为合格的中国驻印军,以及对辎汽6团的关怀等行为表示由衷敬佩。

同时,编者还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融入作品中。例如,徐以枋在《抗战时期我参加滇缅公路修建工程的经过》一文指出,滇缅公路作为我国抗日战争的唯一国际通路,为抗日提供了充足物资。另一方面,这条用血汗修筑而成的公路被权贵们所利用,俨然成为运输奢侈品和名目繁多的进口货物的便利通道,成为官僚资产阶级和奸商运私以大发国难财的工具。王伯惠的《中印公路时如何打通的》一文详细记录下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712程奇迹”的国际交通线中印公路胜利建成的前后总总,从第一次策划和勘查、第二次勘测准备施工,同盟多的多次磋商和争辩以及第三次修建路线的商定。中印公路的修筑是中美筑路部队战士们亲密合作、友好协同的结果,也是同盟国之间友谊的见证。

其三,以真情为本,书写民族筋骨。面临日寇的肆意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和盟国同仇敌忾痛击日本法西斯。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击溃日军主力,救出包括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名英军官兵,取得了仁安羌大捷。英美盟军也以大量的物资支援了中国军队,增强了军队的持续战斗力。自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中国将士始终斗志旺盛。他们克服了恶劣气候和给养匮乏的挑战,并予敌人以痛击。如曹艺记录了中国远征军第七连的故事。在未征得团长及营、连长的同意,总指挥部擅自将整个第7连的中国士兵当作实验品,进行人体实验。作者事后得知,严厉批判这种非人道的行为,并专案呈报重庆军事委员会和军政部,却未得到回应。“到我离开印度回重庆述职,才知道中国当局认为一个连的官兵做做试验品,小事一桩,不值得大惊小怪,切不可因此而引起美方的反感。我才懂得中国人是如此轻贱自己的。我复何言!”。概而言之,作者对中国将士充满了人道情怀,关心爱护每一位将士的生命。

《古来征战几人回:亲历滇缅抗战》作为一部开掘滇缅抗战历史的第一手文献材料,还原了滇缅抗战的本来面目,补充了我国境外抗击日寇的认识,增进了普通民众对中国远征军英勇事迹的了解,歌颂了那些为了保卫祖国而不惜生命的英勇战士,彰显了在面对日本法西斯势力发动的野蛮侵略战争时,同盟国同心协力、密切配合的精神。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