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评鉴 | 屠夫的记忆和诡辩 ——《冈村宁次回忆录》评鉴

岗村.png

屠夫的记忆和诡辩

——《冈村宁次回忆录》评鉴

【点评人简介】

孙书文,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评论家。

【图书出版信息】

[日]稻叶正夫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471页,30万字。


【作者简介】

冈村宁次(1884-1966),侵华战争甲级战犯,日本陆军大将。曾参加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25-1927年任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军事顾问。参与制造了济南“五三”惨案(1927年)。1933年5月,代表日本政府与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1941年任华北方面军司令,1944年11月任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1945年9月9日代表日本政府在南京签署投降书。后被国民党政府委任为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工作总联络部长,负责在中国的日本人回国事宜,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顾问。被中国共产党列为甲级战犯,1949年1公审,被国民政府宣布“无罪”。回国后曾被日本右翼军人推举为日本归国军人组织战友联盟副会长。

编者稻叶正夫,编辑本书时任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编修官。


【作品简介】

本书为前日本战犯、侵华日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1884-1966)的日记、随感与回忆的辑录,时间跨越从伪满洲国成立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几十年的历程。全书分六篇,分别记述从日本宣布投降到其归国、由汉口到南京、北京三年、攻占武汉前后、关东军参谋副长时期的经历。所述内容丰富,既有战争时局大事大势,也有日常生活起居。


【作品点评】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年后的今天,这本编写于50多年前、中译本出版于34年前的《冈村宁次回忆录》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激烈地认为,这部书美化侵略、是非颠倒,有混淆视听之嫌,对中国人民的感情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吕正操将军之子,也曾提及老将军的态度:他是“我的手下败将”,他的回忆录“那有什么好看的”。这也反映了一种态度。

首先须指出的是,这本回忆录的写作具有强烈的目的性:1963年初,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请冈村整理自己的日记并撰写个人回忆录,以“启示”自卫队青年干部,以此宣扬“日本精神”和以他的立场去“说清历史事实”。为宣扬“日本精神”去“说清历史事实”,有多少是“历史”?这是引发争议的焦点。典型者如对于“三光”与“三戒”的争论上。回忆录中写道:“ 1941113日的明治节,向司令部全体高级军官作了训示,首先朗诵明治天皇所作诗句国仇固当报,仁慈不可忘,然后带领大家高呼灭共爱民。在那以后,我认为贯彻爱民方针至关重要,又提出了戒烧、戒淫、戒杀的标语训示。这条标语并非出自我的发明,而是借用了清军入侵明朝时的禁令。顺便提一句,日、中的共产党把我的三戒标语篡改成‘冈村宁次的可烧、可抢、可杀的三光政策’大事宣传。令人惊奇的是,甚至日本进步学者的著作中也引用了这种宣传。因纯属无稽之谈,毋庸置辩。……后来公布了我在194339日的训示‘告华北派遣军官兵书’,并传到国内,其内容除不烧、不淫、不杀外,又加进了不干涉县政、摒弃优越感等,这都是我一向对待中国人的意见,在国内也得到好评。”于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光”政策在这里变为了“三戒”政策。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的态度来进行辨析。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后认为,“三光”政策是《解放日报》1941910日对日军在华北所推行的“扫荡”政策的一种概括,是对日军作战命令和战报中“烬来作战”、“彻底毁灭”等说法的总结;日军“扫荡”期间,各地被日军残杀的数字惊人;外籍传教士的记载多有对日军“扫荡”暴行的记载。《回忆录》是一本需用历史的态度、历史事实来阅读的回忆录。

冈村宁次在前日本战犯中具有“唯一性”,正如编者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自1907年任陆军士官学校清国学生队区队长以来,其(冈村宁次)全部军人生涯几乎都与中国有关。特别是满州事变、中国事变、大东亚战争中,在大陆战场历任重要职务。在所有将军中,具有如此经历的只他一人。”冈村宁次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4月参加日俄战争,其后驻扎在日本侵占的朝鲜,1907年回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任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任关东军副参谋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参加侵华日军,1941年任大将,不久被天皇钦点为华北方面军司令,1944年升任侵华日军总司令,1945年9月9日代表侵华日军在南京签署投降书。而后,出任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长官和联络班长,全权负责在中国的日本人撤离事件。这位被中国共产党列为甲级战犯的冈村宁次,在1949年1月26日的公审中却被国民党军事法庭戏剧性地审判为“无罪释放”,后又被蒋介石聘为台湾高级教官。冈村宁次在侵华战争中地位的“唯一性”,也决定了这本回忆录的“唯一性”。从这种“唯一性”上看,《回忆录》可当作一面棱镜,折射出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意图,折射出抗日战争中各方力量的态度,同时也折射出战争对人的心灵的巨大影响。

《回忆录》折射出日本右翼一贯所持有的美化侵略战争的立场。冈村自称自己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以诚相待”:从战略方面讲,要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建设八紘一宇(世界一家之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亚洲的口号);就策略上讲,多处提到自己如何的治军严明,并说自己得到中国老百姓的称赞,“(南京日本总领事馆)附近居民对日本人很亲切,仍称我为总司令,购买食品常常少算价钱”。对这一战争的“美化”与这一战争带给中国人民巨大损害的事实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书中曾提及,石井极密机关1933年时用真正的人代替拨鼠作实验,甚至要考察在处决人时,“用刀砍下脑袋的其断面的情况”,并云此机关有200多项专利等等,这与其“以诚相待”、“八紘一宇”有天壤之别。

《回忆录》折射出国民党以及美国人对于抗战、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态度。在侵华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一路升迁、屡受天皇青睐的冈村宁次,最终被国民党军事法庭无罪释放,是极具荒诞性的事件。从回忆录看,这一结果也出乎冈村本人的意料之外。冈村的日记对这一过程的记录,是国民党对于抗战态度的折射。1945年,受降的是何应钦,冈村称之为“最亲密的中国朋友”。接下来,蒋介石亲切接见冈村,国防部长白崇禧、总参谋长陈诚、何应钦等人对冈村在停战后的工作甚为感谢,甚至有国防部的一位少将明示冈村“审判只是走走形式,毋庸挂虑”。冈村从1945年投降到1949年被宣判无罪这段中国岁月的生活质量,丝毫不比此前的差,下棋、读小说、参加宴会……完全是一种休养的生活。与此相类似,冈村在回忆录中写到,自己回到日本后,驻日的美国人也给予其极大礼遇,在其所住的医院,悬挂日本国国旗,“以示慰劳”。冈村“因事出意外,无言作答”。盟军总部的军官来探望,总以衣料、食品、滋养品相赠。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中,不少是留日的学生,甚至有许多与冈村有师生之谊。在其生病之时,汤恩伯、王俊等人结伴前来探病,“彼等均为留日的高级军官”。而其背后更根本的原因在于,美、日、蒋三方携手反共。回忆录中引了《汤恩伯札记摘要》中的一段话:“我从反共的见地出发,主张宣判无罪,并要求主任委员、国防部副部长秦德纯,特别是何应钦部长出席并参加审议,结果我的意见获得胜利,并经蒋总统批准。”194111月,他在任华北军司令官时,将其原来的“讨蒋爱民”的口号变为“灭共爱民”。盟军总部第二部肯尼中校对其询问,要其对麦克阿瑟元帅表达心意,冈村的回答是:“美国如不早下决心,采取有效对策,不出半年,中国大陆必将尽归共产党掌握之中。”肯尼中校同意其看法,并言“这是最好的表示,我必如实报告麦帅”。从另外一个方向看,美、日、蒋联手反共,恰恰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在抗日战争中最坚决的一支力量。

颇有意思的是,《回忆录》还是紧、王俊等人结伴前来探病,彼等均为留日的高级军官。

书忆可取会威尔全传屡屡出现,用普通训示方式制止,恐已无济于事,及折射出日本民族的劣根性。在反思抗日战争时,有时会听到一些奇谈怪论,诸如日本人素质何等之高,以一小小岛国,便可在泱泱大中国横行。《回忆录》中多有日本民族劣根性的描写,比如:日本士兵将防毒面具当枕头用,以致丧失防毒功能;“日本人缺乏公共道德的缺点在战场上反映得更加严重”,不少人从战区向家乡邮寄拍有残暴行为的照片;对公共财物漠不关心的弊病;在四面环海的岛国成长起来的日本人,对国际感迟钝;“时逢艰危,人人仍在背后说三道四,专题批评,这也许是日本人的通病。……鼓励好好干的人实在太少了”;停战后,有日本侨民到日本总领事馆装穷,骗取粮食服装以及其他物品,转手卖给中国商人。观此书,日本人高素质论可以休矣。日本侵华,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强国对一个还未进入工业革命国家的侵略,是一场国力悬殊的战争。

战争中,胜利只不过是比失败稍好的结局。战争对于整个人类都是一种伤害。冈村宁次的爱子武正死于上海,远房侄子曾被俘虏,但在《回忆录》中,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宣扬“日本精神”的目的下被隐去了。书里书外,这种有意“隐去”也是战争带给人类的戕害。(孙书文)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