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八一英雄传 | 无私无畏求真理——《黄克诚传》评鉴

  《黄克诚传》编写组:《黄克诚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642页,84万字。

  【作者简介】

  《黄克诚传》编写组由谭乃达、马长志、李柱江、刘建皋、刘清泉、葛恒军、董文林、丁继东、杨永华组成,谭乃达任编写组组长。谭乃达,生于1938年6月,男,汉族,吉林人,中共党员,原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

  【作品简介】

  《黄克诚传》全书共34章,每章一个小主题,各个章节衔接紧密,言简意赅勾勒出了黄克诚的人生全景,深刻描述了黄克诚大将历尽千辛万苦,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追求真理百折不饶,坚持真理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反映了其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黄克诚传》是“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

  【作品点评】

  黄克诚同志毕生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运筹帷幄、纵横捭阖,饱经风霜,为中国革命思想政治建设、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倾注了毕生心血,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祖国繁荣富强贡献了力量,战功显著、彪炳千秋。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黄克诚将军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先后在中原局、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与苏北人民齐心协力、负隅顽抗,在苏北大地整整奋力战斗了5年,为开辟和建设苏北抗日根据地,夺取苏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克诚传》真实完整、详尽具体记载了黄克诚一生的丰功伟绩,展现了他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一心为民、刚正不阿的巨人形象,为中华民族留下一笔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是信念坚定,矢志不渝。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粉碎了日军侵略者不可磨灭的神话,全国军队为之振奋。然而自国共合作抗战以来,国民党代表一再提出,红军改编八路军后取消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由国民党向红军派辅佐人员和政训人员。朱德、任弼时派黄克诚调查研究部队政治工作方面的情况。他同聂荣臻师首长商量建议恢复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开展对军阀主义的斗争。当月,各师、旅、团均恢复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黄克诚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历史转折关头,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及时发现部队开始滋长的军阀主义倾向,明确提出恢复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的建议,并迅即被中央军委所采纳,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保持了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优良传统。这是黄克诚对军队整治工作建设做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二是刚正不阿、勇于直谏。1940年,我党针对新的反共高潮的严峻形势,下令各地党和军队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外,加速了发展华中的部署,急令八路军抽调主力部队南下,增援处于顽固派夹击中的华中新四军。3月,毛泽东亲自提议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全部或至少两个旅南下华中。但最初的半年多时间里,黄克诚因在作战方针上与华中总指挥部有分歧,受到批评。在该不该打曹甸问题,黄克诚大胆提议,刚正不阿,公然质疑部署的可行性,反对攻打曹甸。首先当时的政治气候还不成熟,攻打曹甸是不符合有理有利有节原则的。不料总指挥部没采纳他的建议,黄克诚大义凛然,不计个人得失,坚决服从党的命令,作为主力率兵攻打曹甸。结果此役历时18天,伤亡2000多人,久攻不下,只好撤出,未达战役预期目的。战后总结时,华中局却认为攻曹甸失利原因之一是黄克诚右倾保守,攻击不猛不狠。因此,解除黄克诚兼任的纵队司令员一职。黄克诚据实申辩,最后还是违心作了检查。后来主要负责人,承认当时黄克诚的建议是正确的,主动向黄克诚道歉,承担责任。

  三是高瞻远瞩、洞观时局。1941年夏,面对日伪军集中采用分区扫荡、分进合击和包围迂回战术,对盐阜区大规模扫荡的严峻局势,黄克诚审时度势、洞观时局,提出主力撤退到外线寻机歼敌,发挥游击战特长。第三师在黄克诚的指导下,处变不惊,避敌锋芒,主动出击,机动灵活,调动敌人,采取速战速决、消灭敌人的战法,恢复和巩固了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原有姿态,取得反扫荡斗争的全面胜利。在此次战斗中,黄克诚高瞻远瞩的胸怀气魄、无懈可击的战略战术、洞观全局的领导风范为日军所折服。

  本书既具备扎实优美的文字功底,又谙熟名人传记的写作手法,同时还有着高级编辑对市场的精准把握,这就使得本书较好地实现了观赏性与史料性的统一、读者口碑与市场热销的双赢。仔细品鉴,本书有三大特点:

  内容详实、全景再现。编写组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作了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调研、考证工作,严格遵守黄克诚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真正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全书以黄克诚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在格局上是全景式的。在具体的展示上,又做到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文笔重心放在将军的革命生涯(从第二章到第二十章)和新中国的建设工作(第二十一章到二十五章),其余章节作为辅助部分共同编织起黄克诚大将屡经坎坷但矢志不渝的千秋功绩。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最后40多页的大事年表,以简洁的笔触概括了黄克诚将军的一生,便于查找将军在某年某月的大事迹。

  叙行录言,栩栩如生。人物传记最重要的就是文学性和真实性的结合,最难的就是如何把握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临界点,太偏客观,则史料性有余,观赏性不足;太偏主观,观赏性是有了,但史料性就会受到质疑。而思想支配行动,行动表现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就不一样。记叙人物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黄克诚传》编写组成员在真实把握、记叙史实的同时,对黄将军的一言一行、生活细节进行细致剖析,将刚正不阿、勇于直谏的性格和忠诚于党、心系群众的信念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夹叙夹议、公允评价。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渗合,斑瑜互见。因此,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人物的功与过,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在《黄克诚传》中,创作团队立足于详实的史实资料,以夹叙夹议的手法传达了对黄大将的认知和评价。对于他的优点,作者毫不吝惜笔力。在庐山蒙冤期间,黄克诚进退维谷,不得不低头认罪,他揭发的事实和上纲上线扣帽子,基本上是与会者说过的话和毛泽东精神的翻版,是当时重压之下的违心之言。同时,“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历史人物受到历史的限制,必然会暴露一定的缺点,书中对毛泽东、林彪等同志后期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公允的评价。

  《黄克诚传》一书虽然是在深入调研、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但在一些地方仍不免带有主观色彩。笔者建议,广大读者可以将此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黄克诚军事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黄克诚纪念文集》以及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黄克诚自述》对照来读,多重文本对照阅读,可以对黄克诚将军有更加深刻公允的了解。

  【点评人简介】

  张丽军,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李海丽,女,山东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作品封面小图】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