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征文推荐 | 张英达:几忆红薯话桑田

作者:张英达
父亲作为一名从农村里走出来的老党员,有个极为费解的怪毛病——听不得红薯二字。别说吃红薯,便是听见红薯这两个字,就觉得胃里发酸,像似有一双手握紧了心脏一样,难受的紧。向来从不忌口,不论荤素肥瘦啥都能吃的父亲为啥就偏偏吃不得红薯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
“邻家刨红薯,赠我一篮筐。豆秸火煨熟,赛板栗绵香”在我们这一代人眼里,红薯软糯香甜,是美食的代表。而储藏红薯的地窖,则是儿时烂漫的记忆,童年欢乐的回音。
红薯不似高粱俊秀,也无稻米娇贵。绿叶托青藤,垄土藏果实,看上去实在平凡极了。但不论高坡洼地、旱涝泥沙,它都能随地而生,随遇而安,种下没多久藤蔓就会摩肩擦踵地覆盖整个垅畦。不仅如此,红薯的产量也十分可观,古时称其“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味道上也有记载“润泽可食,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
银装素裹的冬日街头,若是能吃上一个冒着热气、外皮焦香、内里红透的烤红薯,那可真是了不得的享受。家常晚宴,煮粥的时候切两个红薯放进去,不用加糖,一锅粥就变得香气四溢、回味无穷。即便是做成红薯干,脆的香,软的糯,各有一番滋味。
可对父亲来说,对于红薯的记忆却是复杂难言。
“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父亲读书时,物质条件及其匮乏,农村生活更是艰苦异常。家里面条件不好时,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好些的时候,一日三餐摆上灶台的便就只有红薯,而那个时候的农村,便真的如童谣所说,离开了红薯就活不下去。
那时候父亲在外地读书,交不起餐费,吃不起食堂,便只能从家里背一袋红薯放在学校当做伙食。学校离家有70里路,父亲就每个月回家一趟,离家去上学的时候,背上一麻袋的红薯,徒步走上一天,来到学校,将红薯寄存在学校食堂里。央求食堂煮饭的大叔每天煮饭时顺便帮忙蒸四个红薯,早上一个,中午两个,晚上再一个。
红薯蒸熟以后吃起来比蜜都甜,但吃多了,就容易胃酸,烧心,咽下一口都难受的紧,可不吃便只能挨饿,两者相权取其轻,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
父亲就经常因为吃多了红薯,一到下午就烧心难受,蹲在地上捂着肚子一个劲地吐酸水,一吐就是大一片。父亲就是在一边胃酸烧心、一边咬着牙吞咽红薯的日子里坚持求学的道路,度过拼搏的青春。也正是因为吃多了红薯,从那个时候起就父亲便落下了病根,时不时的胃里就会烧心难受,严重的时候长达几个小时,整个难受得蜷缩成一团。而我也才明白为什么从不忌口的父亲,会有“听不得红薯”这个怪毛病。
后来条件逐渐改善,家里除了红薯以外,逐渐有了其他食物的踪影。一次过年,奶奶蒸了一屉白面馒头,可把父亲馋坏了,趁着奶奶出门,父亲忍不住偷偷藏了一个在怀里,借着出门砍柴的理由,偷偷跑出去改善伙食。可没想到刚走到河边,就碰上奶奶回家,父亲“做贼心虚”,一不小心将柴火掉在了地上。父亲连忙弯腰去捡,可谁想到,一弯腰,费尽心机偷来的白面馒头忽然从怀里掉了出来,在地上几个弹跳就滚到了河里,这下父亲不仅没能“偷吃”成功,还“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奶奶狠狠地骂了一顿。
改革开放以后,饥饿一步步远离人民生活,人们在吃饱穿暖的同时,开始注重饮食搭配的均衡和营养。红薯在将主食的位置霸占了许多年后,也逐步“退居二线”,种类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丰富的食物被摆上饭桌,以前父亲过年才能吃的白面馒头,如今不仅可以放开了肚皮吃,还能挑选许多花样,花卷、糖心、杂粮,等等不一而足。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能摆上人们餐桌的食物越来越多,天上地下、江河湖海,甚至南洋北极、异国特产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日常食物。味蕾的“爆炸”、食物的丰富让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在日常饮食不仅考虑荤素搭配,更注重营养价值,选择食物越来越倾向于生态、健康。
返璞归真,追求绿色生态。以往很多人闻之胃酸、见之难受的红薯,现在又成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成为绿色生态食品的代表,重新被人们端上餐桌。红薯的高营养、抗癌、通便、排毒、延缓衰老等价值让人们又重拾了对红薯“宠爱”,在今天,白面馒头价格十分便宜,反而是红薯面做的馒头又贵又少见,想吃上一回都难了。
不仅如此,种植红薯也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一大特色产业。在云浮市云城区,去年冬至期间举办的首届乡村美食(番薯)节,为地处僻壤的前锋镇大江头村带来了致富途径,不少珠三角地区游客远道而来,加入到抢购番薯(即红薯)的队伍中。美食节现场的农副产品及土特产等销售火爆,大部分农户库存被抢购一空,更有些商户要到隔壁村镇进货,才能满足大量游客需求量。据统计,活动的3天时间里,共吸引游客近15万人次来游玩,消费番薯1.5万余斤,旅游总收入(包含现场订单)达4800万元。
“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红薯从以前人民维持生活的主要食品,到逐渐淡出主食视线甚至成为牲畜的饲料,再重回餐桌成为绿色食品的代表,如今更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产业振兴的新路子,这其中的衍变历程在让人赞叹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七十之年,壮丽辉煌。一颗小小的红薯见证了中国人民从吃不饱、穿不暖、一穷二白到衣食富足、幸福安康的艰苦奋斗历程。在我看来,红薯鲜红透亮的内心,恰似一代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践行使命的写照。


文章分类: 学会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