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刘国强著:《日本遗孤》(节选)

第四章 “大苹果”梦想 来自大洋彼岸的误导 我在资料上看到,一个日本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有过这样的诱导—他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苹果

                             作      者:刘国强

                                         出版单位: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20119月出版

                             定      价:36.00

第四章

                “大苹果”梦想

来自大洋彼岸的误导

我在资料上看到,一个日本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有过这样的诱导他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苹果高高地举起来,让孩子们看。这两个苹果差别太大了。一个又大又红又饱满,光亮闪闪。一个又小又青又瘦,品相不佳。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不知道老师什么意思。

老师礼贤下士,举着这两个苹果走向课桌,走近学生,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得真真切切。可是,孩子们更加不明白了。

这时,老师说:“孩子们,这个瘦小的苹果,就是我们日本。而这个又肥又大的苹果,就是中国。”

这样的“现身说法”,很是生动。

接下来,老师还“自谦”一把,说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除了海、礁石,少许的森林,什么都没有。不仅如此,我们国家的屁股,还坐在火山口、地震带上。不定什么时候,火山、地震一发脾气,我们就没了命!然后,他的手在黑板上的地图一比画,落在中国的版图上。继续说,而中国,却是个肥得流油的地方。别说“苹果”呀,简直就是个大大的自然资源宝库,什么都有!

他问:“同学们,你们愿意吃又瘦又小的苹果吗?”

“不愿意!”同学们齐声回答。

他又启发说:“同学们,你们愿意过穷日子吗?”

“不愿意!”孩子们再次齐声回答。

“那么,你们就到中国去!”老师说。

孩子们是一张张洁净的白纸。这些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作最新最美的图画。可是,这个心存邪念的老师,竟在洁净的白纸上这样信手涂抹……

这样的教育令人瞠目。

我无意以偏概全,更不想说这个日本小学老师代表了全体日本人的意愿。但彼时彼国,这样的误导绝不是个别的。如是,在侵略我的家乡中国东北的队伍中,才出现那么多身不及枪高的日本“少年义勇军”。让他们去当炮灰何等的残酷!?他们还是没成年的孩子啊!应该在家玩游戏、听童话,在父母面前撒娇。但,他们因为过早地被洗脑、拔苗助长,虽然娃娃脸、孩子气、稚嫩的身体不堪一击,却个个如敢死队员般追逐“大苹果梦想”,甘愿在破坏无辜平民幸福时粉身碎骨……

什么是大苹果梦想?自家没有的东西,上别人家拿啊!

一个家长这样教育孩子,会毁掉一个家庭的明天。一个老师这样教育孩子,会毁坏一批孩子的明天。那么,假设一个国家这样教育后代,毁坏的又是什么?

伸出“第三只手”

如果说,“两个苹果的故事”还只是一个“务虚”的计划,那么,一个叫后藤新平的日本人,开始“务实”了。

他的“务实”计划,起于我们东北的大连旅顺口。

2005年5月,我又一次造访了大连旅顺口。

我在老铁山上眺望大海,霞辉绚烂,天水相接。远处的船只像玩具一样精巧,悠闲自得。近看,湛蓝的海面上群鸥飞翔。骁勇强悍的波涛,前赴后继,一次次猛烈地拍打着礁石,海涛轰鸣,炸起千堆雪……

啊!太美了!

我急忙拿出相机,将美景尽数收进,咔咔咔按个不停。

然而,100年前,这个美丽的地方,却炮声轰鸣,硝烟烈烈!“玩具船”的方向不断开来日本人的战舰。海鸥飞翔的天空,不断抛起肢解的人体和破碎的残船。日本和沙俄激战正酣。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在我们的领海、国土上交战,竟是为了争夺我们的财富的“使用权”!

登上东鸡冠山,目睹残破但仍在传达、诉说那段让我们阵痛又无奈的日俄战争遗址,我的心猛地揪了一下偏巧一股风打着旋儿刷刷掠过,随手抓起沉在树丛、草根下的尘土、枯叶,抛一下,再抛一下,又抛一下,天宇与大地之间的景象令我惊诧:仿佛惊现“天书”特有的一句句、一个个沉眠于历史深处突然昂奋飞升的激扬文字……

其断断续续的主题词是:地点,旅顺东鸡冠山。侵占者,沙俄。时间,1898年3月。内容,堡垒。后来它是日俄战争中双方争夺的重要战场之一。

当年,我们的财富与土地,如同揣在老沙俄腰包里的宝物。他们的神情与精神是那样的悠闲自得、泰然自若。对于中国人他们傲慢得几乎“忽略不计”。站在高高的鸡冠山上,他们眺望大海,主意打在防范大洋对岸的另一只手上,怕抢了他们“仓库”里的宝贝。

1900年1月,他们在这里用混凝土和鹅卵石灌注修建堡垒。为防炮击,外部覆盖了2米厚的沙袋和泥土;内部构造有指挥部、士兵宿舍、弹药库、暗堡、侧防暗堡、暗道、炮阵地、雷道、楼梯井等。堡垒呈不规则的五角形,周长496米,面积9900平方米。堡垒四周挖有6米深、8米宽的护垒壕,壕外山坡架设高压电网。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军为攻此堡垒,曾伤亡900多人。

望台炮台是日俄争夺旅顺的最后战场。因遗留在山上的两门俄军残炮而被当地人称名为“两杆炮”。这两杆炮是1899年俄国彼得堡奥卜霍夫钢铁厂铸造的,射程约10千米。

日本军国主义者把誓死效忠天皇的精神灌输给当时的年轻人,鼓动他们以身躯铺就扩张之路。在攻打旅顺二○三高地时,成千上万的日本军人用肉身扑向俄国人的机关枪,这种惨烈的情景让俄国人不寒而栗。1905年元旦,日军攻占望台炮台,宣告日俄旅顺陆战结束。

旅顺,只是日本人登陆的“码头”,对俄国人来说,战争结束了。对中国人来说,才刚刚开始……

2010年春天,我站在沈阳联营公司前的马路上,看忙碌的车流川流不息,观匆匆而行的红男绿女,赏装饰豪华的高楼大厦,繁荣、平和、时尚、欢乐的元素无所不在。有多少人知道,这里当年却是炮声震天、血腥遍地!

日历翻回到1905年初,这里还是沈阳的城边子,叫“十里码头”。日俄在沈阳方圆200里拉开了不义之战!至3月10日,两军共投入兵力90万,已是当年沈阳城市人口的3倍!“会战”争夺了7天7夜,太多的村中房舍或被炮击毁损,或被拆掉梁柱、门板去构筑工事。拉夫、抢粮,随意宰杀耕牛、骡马。不时有中国百姓因交不出“公粮”被杀戮。战后“除了破壁残垣、孤立的墙架、悄然耸立的烟囱外,什么也没留下来。”沈阳城的商家财物被掠夺殆尽!

日军大获全胜。

在沈阳南的苏家屯魏家楼子村不远,有个“日俄奉天会战沙俄阵亡将士碑”。碑的正反面都是俄文,正面是“纪念1904年日俄战争沙河会战中死亡的俄军将士”,背面是“献给为沙皇的信仰而英勇为国捐躯的俄罗斯军人们”。最抢眼的是两面碑顶都有用小碎彩石拼成的图案,虽然残破不全,但轮廓依然可辨,一个是耶稣像,一个是一位圣徒像,历经近百年沧桑,颜色仍然鲜艳。这座纪念碑是战后经日本允许由俄国修建的,从此可见两国惺惺相惜之状。当时日本为此役投入巨大兵力,以致几乎耗尽国力,俄国的投降让日本人扬眉吐气。后来在美国总统的斡旋之下,两国签订了和平协定,俄国向日本转让了中国满洲的部分权力,还割让了半个库页岛……

两个强盗在我的家乡交易了我们的财富,劫后余生的先辈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听天由命、任人宰割。有什么比这类事更加窝火、沮丧日军竟端着刺刀,强迫无辜的我的先辈们去掩埋两军死者,修建日军参战纪念碑,为日军“献纳”银两……

中国东北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长春到旅顺的铁路及附属地,归日本人“所有”。我的故乡也成了日本人的“辖地”……

火候到了,后藤新平粉墨登场。

后藤新平早就盯上中国这个“大苹果”了!

论起后藤新平的长相,没人敢恭维:长条形的冬瓜脸,两边各配一个招风耳。眉毛和胡子又粗又重。远远看去,像个数学的“因为”符号,竟然抢了眼睛和嘴的风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丑八怪,却是浪漫的红心萝卜,肚里“开花”。他错把这张大长脸当“桥”了,从大洋彼岸伸过来,要把中国大东北的“大苹果”,揽入怀中。这个一直打“中国主意”的急先锋,时为首任“满铁”总裁。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打出第一张“移民牌”。小个子还确定了这张牌的“方向”:以大连为点,画“延长线”,在铁路两侧逐步延伸……

“满铁”的全名叫“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社后迁于大连。这个名义上经营铁路的机构,实际上是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服务的特殊机关。它不仅控制着“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铁路运输,而且兼营煤矿、航运、日用品生产等80多个门类。

后藤新平“移民牌”的诱惑太大了!它不仅实现了那个老师的“大苹果”梦,也刺激了太多人的兴奋神经。

1927年夏。日本东京首相官邸。

最高层会议正在召开。

小个子后藤新平把厚厚一沓子材料放在桌上,毕恭毕敬地站立一会儿,瞅瞅首相桂太郎。这个不起眼的动作,并没有引起桂太郎的注意。桂太郎甚至显出疲态,半闭着眼睛。

当后藤新平响亮地说出“经营‘满蒙’的诀窍,在于实现满洲‘移民中心主义’”后,桂太郎一愣,这才睁开了眼睛。

这些日子,桂太郎正愁这个呢。桂太郎是首届非元老担任首相的内阁,虽然被蔑称和调侃为“垂帘听政内阁”、“小山县内阁”、“二流内阁”、“次官内阁”,但桂太郎在争取首相宝座上还是有一套的。此后,桂太郎曾先后三次组阁出任首相,共在位2886天,创下了日本首相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桂太郎深深知道,打“扩张牌”非常重要。哪怕没什么效果,也要亮亮自己的“刀锋”。

后藤新平的报告,正中其下怀。于是,桂太郎向后藤新平挥挥手:“很好,说下去!”

这对后藤新平是个不小的鼓舞。于是,小个子又继续他的演说:“我们在满洲,应占有‘以主为客、以逸待劳’的地位。第一,经营铁路,第二开发煤矿,第三移民,第四畜牧,其中以‘移民为最’。以经营铁路为基础,不出十年,则将有50万国民移民满洲,俄国势力虽强也不敢向我开启战端。和战缓急的支配大权完全控制在日本手中。”

小个子见所有与会者都听得认真,连首相都盯盯地看着他,精神为之一振。他还咳咳嗓子,提高了声调:“如果日本在满洲拥有50万移民和数百万畜产的话,一旦战机对我有利,可进而做好准备进攻敌国。于我不利,则岿然不动,持和以待时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永久的胜利取决于人口的增减。”

桂太郎激动了!桂太郎在表态前,“呼”地站起来,“啪”!一只手掌,重重地击打在桌子上。旁边的人,吓了一跳。然后,他对后藤新平说道:“把这个计划再完善一下,时机成熟了,就迅速操作!”

这个举动,鼓舞了后藤新平,也撕开了向中国东北移民的第一道伤口……

最先响应的是陆军大将几玉源太郎。

几玉源太郎情绪激昂,粗门大嗓,嗷嗷叫,所说意见,几乎跟后藤新平如出一辙。他表达了“全力配合”后藤新平的意愿后,站起来,走近地图。他的大手在中国版图上画个圈儿,把东北圈在中央。然后,又举起拳头,在这个圈子砸了一下。那样子,好像他的陆军,又扩大了地盘。他的头衔,也随之“水涨船高”了。这个动作一箭双雕,既讨好桂太郎,也炫耀了自己的能征善战。不过,几玉源太郎三句话不离本行,在赞同后藤新平的主张时,也不忘发挥他的长项,提出了“武装移民”的口号。

几玉源太郎的话刚说完,外相小村寿太郎“呼”地站了起来。小村寿太郎手握重权,他的举动格外引人注目。小村寿太郎果然出口惊人:“现在,应该是大日本帝国‘跑马圈地’的时候了!”

小村寿太郎也是个中国通,他习惯借用中国的格言或典故说事儿。可是,有人皱皱眉,没听懂。小村寿太郎这才一挑“仁丹胡”,嘿嘿一笑,拉开学者架势,解释了什么叫“跑马圈地”。与会者相互瞅瞅,会心地笑了。

小村寿太郎这才转入正题:“安排相当数量的大和民族人民定居于满洲,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实施10年50万农业移民的入殖。”

小村寿太郎还“掰开饽饽说馅”我们要在中国东北站稳脚跟,加强力量,筑成第一道防线,以利于对抗沙俄;现在,我们只能以租借的名义进入中国东北,至于今后……

小村寿太郎故意停一下,与会者会意了,哈哈大笑……

“跑马圈地”引人共鸣。

此后,日本高层无数次召开类似的会议,实施两手抓。一手抓武力,圈定“大东亚共荣圈”,一手抓移民,扩大大和民族……

于是,移民“先锋们”便分头行动。

中国大连。后藤新平开始“试点”。

1912年,向大魏家屯移进19户日本农民,建立第一个移民村“爱川村”。大魏家屯是辽宁省大连市金州西郊的一个普通村庄。

万物复苏、树枝抽绿的春天,魏家屯的村民们惊奇地发现,村外的一片荒地上怎么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寻声而看,原来是一些日本人来到了这里,开始修建房屋、挖水井。这样零零星星的施工进行了两年多,村庄的设施逐渐健全了,但没人居住。人们不时看见,有个日本军官经常来巡视。

1915年3月,乍暖还寒。这名日本军官把40多名日本农民带到了新建成的村庄,他们占据了附近的一万多亩土地之后,立刻给这片中国土地取了一个日本名字,叫“爱川村”。据记载,被招募的移民来自日本山口县的爱宕村和川下村,从两个村庄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就合成了“爱川村”。驻守在那里的日本警察不许中国人踏入爱川村一步。

我手头有一张老照片。照片上一共有14个日本男人。他们分站前后两排。手里有拿着劳动家什的,也有背枪的。这就是日本人第一次向中国侵略移民的图片“纪念”。

几个月后,村民们才知道,那个组建爱川村的日本军官叫福岛安正。显然,福岛安正是后藤新平的“下线”。福岛安正的“爱川村”,实现了后藤新平的野心,第一次把日本长久以来的殖民梦想变成了现实。

不巧的是,天灭其志。爱川村在建立的第一年就碰上了旱灾,对前途失去信心的日本移民大部分转向经商,有的漂洋回国,爱川村只剩下3户移民。此时已经退休的福岛安正,得知“爱川村移民计划”即将失败,他立即回到家乡长野县,招募了13户农民补充到爱川村。

自1912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期间,尽管后藤新平等日本上层官僚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侵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移民阴谋均告失败。

1929年,后藤新平又点了一把火,成立了移民专门机构,叫“大连农事株式会社”。

被这把火烧热的还有一个人,叫加藤完治。

加藤完治官不大,地位也不高。当时只是日本以茨城县国民高等学校的校长。可是,他不好好教书育人,倒像那个要摘“大苹果”的老师一样,红着眼睛盯紧中国。他各处游说,宣传“向中国东北移民”,是解决日本农村“土地饥饿”的“唯一道路”。加藤完治特别活跃,以东京为主,到处跑,宣传他的“救国救民理论”。很快,他就把移民火烧遍了日本的政界、军界和学界还提升到“国家高度”!

于是,中国东北这个“大苹果”广告,迅速在日本全国“风靡”日本人都知道,只有移民中国,才是真正的效忠大日本帝国。很快,加藤以及“加藤集团”的观点海潮般在日本全境奔腾:日本移民到中国满洲是“尽日本农民之本分”,是“堂堂正正的事”,也是“日本人的天职”……

其实,加藤完治这样狂热地鼓吹“殖民主义”,打着“国家利益”的大旗,也在打着他自己的小算盘。加藤完治从一个底层小校长,一下跃出“水面”,成了当局的红人,也成了受宠的“学者”领头羊。正是靠这个资本,后来他在山形县建立了国民高等学校的“讲习所”,他任首任所长。1927年,加藤完治又在茨城县创办了私立高等学校,自任校长。由原来的小学校长戴上大学校长的头衔,加藤完治这个跳跃式的华丽转身使他陡然“身价倍增”……

1931年,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残酷的殖民统治厄运砸在我的家乡,砸在东北人民的头上。加藤完治乐了。加藤完治以为时机成熟了。要加快步伐,大举实施他的《满蒙殖民事业计划书》……

两个狂热者

拿人家的东西,肯定有被捉的时候。

但,这并不能打碎贪婪者的“大苹果”梦想。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在东京亲自主持第一次“东方会议”,专门研究怎样切割“中国的大苹果”。

时隔两个多月,1927年8月15日,日本高层又迫不及待地在旅顺召开第二次“东方会议”,再次研究同一话题。只是,他们作梦也想不到,天向大道、人向正义18年后,这个曾经令日本最高层集团情绪高昂、血管暴起、野心勃勃的日子,成了他们最狼狈的“国耻”、在世人面前颜面扫尽的忌日……

把人家的东西据为己有已经达成共识,但,怎样才能找到突破口,既遮世人耳目,又让披上羊皮的狼不被识破,这确实不是件简单的事。它让太多日本的“有识之士”交上不及格甚至被训斥为“白痴”的答卷……

1932年早春,这个即将破碎的“大苹果梦”,被两个人“拼凑”起来。披着校长和学者两件外衣的加藤完治,来到中国东北奉天(沈阳),拿着他的《满蒙殖民事业计划书》,见到了另一个“移民”的狂热者东宫铁男。东宫铁男手里,也有一部“移民计划书”。

东宫铁男,曾被日本当局和他的追随者称作“满洲开拓之父”。

在此,我有必要介绍一下东宫铁男。

1928年6月4日,东宫铁男曾经名噪一时。东宫铁男亲手策划并暗杀了张作霖。此前,为了暗杀万无一失,他曾四次“采点”演习。作为关东军的大尉,他亲自把炸药埋在沈阳皇姑屯桥下,当张作霖乘坐的火车轰隆隆开来的一刹那,东宫铁男准确地按动了按钮……

2006年8月,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满洲拓殖移民真相:东宫铁男揭秘》。电视片公映后,曾经引起不小的“震动”。这段历史太隐秘了,也太离奇了!在征得东宫铁男的家属同意后,首次公开了东宫铁男的日记、计划书、地图等资料,使那段掩藏了70多年的惊骇的历史大白于天下。

我惊讶的是,东宫铁男曾经那样满怀一腔爱国热情,曾自费来中国学习汉语,立志要打“中国牌”。他曾出生入死奔波在中国东北各地,一心为实现移民理想而任劳任怨、不遗余力,力推满洲移民计划成为一项举国推行的“国策”最后,却事与愿违,残害了中国人民,也给日本及其国民带来无限沉重的灾难。其实,东宫铁男人生悲剧的因由非常简单:如那个小学老师一样,看上别人家的东西魂断“大苹果”梦想……

东宫铁男是个不安分的人。善于制造轰动效应。

其轰动效应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就是在东北沈阳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既为“事件”而非“事故”,就不是简单、“个人” 的事了。辞典解惑道

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害。

事件: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

这件“大事情”,恰恰也与当年的日本移民密不可分。

1928年6月4日,辽沈大地绿肥红瘦、鸟语花香、风光劲秀!

清晨5时30分,霞晖乍泄,空气清新。露珠和醒来的花草树木、河儿潭儿们的呼吸,馨香、清冽、醇美而芳菲。从北京回沈阳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专列正归心似箭,风驰电掣地逶迤于壮美的松辽大地。如果说,铁道线是绿色翡翠般原野上的瑕痕,那么,列车则似辽阔天穹上突然惊掠的闪电。张大帅早已起来,不时看一眼车窗外的秀美景色。然而,谁能想到,在这样秀丽妩媚的景色里,却埋藏着一个影响东北、影响中国社会走向的巨大阴谋车至皇姑屯,突然被天摇地动的爆炸掀翻、撕毁……

张作霖身受重伤,回到沈后于上午9时30分不治身死。自知难逃被怀疑的日本人“先发制人”、贼喊捉贼,诬指肇事者为“南方便衣队员”……本来,关东军司令村冈长太郎曾打算派人刺杀张作霖,但这卑鄙的办法太露骨,不易掩盖罪责,遂由高级参谋河本大佐和“中国通”东宫铁男策划炸车,调动工兵在张作霖归奉的列车经过地点沈阳皇姑屯车站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处预埋炸药……

其实,日本人与张作霖早有怨结。

日本提出的增修吉(林)会(朝鲜会宁)铁路和开矿、设厂、移民等求,张作霖均拖着不办,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满。1927年4月田中义一上台后,向张作霖强索铁路权,逼张解决一切“悬案”,从而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日怒潮。9月4日沈阳两万人示威游行,高呼“打倒田中内阁”。关东军断定系张作霖煽动所致,对他恨之入骨。

事后,人们大多知道这是日本人所为,却一直“死无对证”。

18年后,1946年7月,东京“远东国际法庭”开庭审判日本战犯时,日本前田中内阁海军大臣冈田启介出庭作证,供认张作霖被炸是关东军所为,至此,悬案才大白于天下。

2010年4月25日,我来到皇姑屯拍事件遗址照片。当年的铁路还是铁路,当年的桥还在用。不同的是,旁边新增了几对铁轨,四周都是高高的封闭铁丝网。一位在路边摆书摊儿的老人指着铁路下的黑色“纪念碑”说:“看着没?就那儿!”我转了大半圈儿,怎么也进不了铁丝网内的“事件遗址”。

一位卖水果的摊主告诉我,有个老头儿看门,可厉害啦,除非北站的铁路警察同意,就是省长市长来了他也不让进。谁进了,他就下岗。我一看,铁丝网上有个小铁门,门上有个大大的铁锁。我在那里才十几分钟,就有一列普通车、三列快速和谐号“动车”呼啸而过。为了安全,这地方真的不能随便进。恰逢星期六,找朋友帮忙都费劲,我想改日再来。可是,水果摊主的话刺激了我:“总有日本人来看,来了就仔细看那座碑,有的参拜,有的下跪,有的还痛哭流涕……”

为了撰写这部书,我采访不少人、走了不少地方,到哪都有人告诉我,“总有日本人来看”,为什么?他们真的是好奇吗?

就拿眼前这个“遗址”来说,至今已有82年历史,如果来此观瞻、膜拜的是“当事人”,他(她)当年如果20岁,现在已是102岁。听几个目击人讲他们个个利手利脚,显然都是“隔代人”。那么,隔几代?他们是当事人的“后辈同事”,还是嫡系后代?

人类进步的方法不同、传承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断地思考和发现、抵达。那句“世上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话虽不失偏颇,也不无道理。我们不打别人腰包的主意是对的,可防范别人打我们腰包的主意并找到办法,也不失为上策。仅就频频前来观瞻于此的日本人来说,后辈同事也好,嫡系后代也罢,远隔浩浩大洋、将近一个世纪,他们为什么仍对此情有独钟?

怀着复杂的心思,我加快了行动:同来的夫人张玉春立刻用手机联络,先后找了四个朋友“串联”式帮忙,半个小时后,一辆开警车的警察朋友为我解了燃眉之急……

在拔掉了张作霖这颗“大钉子”后,东宫铁男受到日本高层的称赞。一时间,成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那派头,大有报国忧民、干大事、舍我其谁之势。然而,此后几年,他干使劲也鼓捣不出新名堂,沉寂了。东宫铁男是不甘沉寂的。尤其看到中国抗日烽火连连烧起,他认为,只拔掉一个抗日钉子还不够,他还要拔掉更多的抗日钉子。出拳!还要出重拳!东宫铁男以变应变,把拳头“瞄”向了“武装移民”。

炸死张作霖后,东宫铁男被当张“大牌”藏匿起来像个悄然化脓的“闷头”一样潜伏在皮肤下,伺机鼓出头。就在东宫铁男手持“移民计划书”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伪满吉林省依兰地区警备顾问。

此前,东宫铁男奔走于东北,搞调研。当他在松花江下游的三江平原,看到日本军队难以应付这里风起云涌的抗日武装时,这个一向以研究谋略著称的“中国通”,突发动议:应该建议,在这里搞武装移民,操起锄头能种田,拿起武器能打仗,这样干,才是镇压中国抗日力量的有效之举。

你看,这个皮下“闷头”要在这儿寻找出口。

当加藤完治说了他的殖民“畅想”,东宫铁男狠狠拍了一下加藤完治的肩膀,哈哈哈笑一气,向加藤完治竖起大拇指。这让加藤完治受宠若惊。在日本,东宫铁男可是要员挂在嘴边的人物,而自己,要不是打了“移民牌”借光弄个“校长”头衔,现在,恐怕还在茨城县“哄学生娃”呢!他乡遇知己,加藤完治很兴奋。两个人嫌茶没劲,索性喝起清酒来,边喝边聊。加藤完治递来《满蒙殖民事业计划书》,东宫铁男也递上自己的“移民计划书”,两个人夜以继日,发现他们各自的殖民思路刚好能够互补,从此实现了东宫、加藤的联合:先进行武装移民镇压抗日武装,以此弥补关东军的兵力不足。

1932年6月7日,东宫铁男亲手把“加工”的报告,递交到关东军司令部。

我来到长春,久久站在关东军司令部院外(现吉林省委办公楼),浮想联翩。我不得不钦佩这组精良的建筑。经历65年的风雨侵蚀,翘起的房脊,黑灰色的瓦,红砖墙,楼与楼之间的连接,仍然完好如初。而今,建筑犹如证人一样长存于世,可东宫铁男和他的移民“精英们”,早已烟消云散炮制和决定阴谋的楼宇还在,而炮制者,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932年9月,沈阳城天高云淡,秋风送爽。路边的树木,被早霜染红,灿若彩霞。郊区的田野,不时飘来稻谷的芳香。

然而,在这样美丽的地方,一个心怀丑陋阴谋的队伍出现了。这个队伍在接受了关东军司令官的检阅后,将去黑龙江组建“屯垦大队”。来之前,他们还在日本接受了加藤完治的短期培训。培训过后,这支由492名日本退役军人再次组织起来的队伍,就要为天皇建立“皇村”。

这支队伍,就是东宫铁男、加藤完治的前卫军。

“要快!”东宫铁男建议。

“要快!”关东军司令官发出命令!

“要快!”天皇发出命令!

因为,摆在日本最高统治者案头的《关于向满洲移民案要纲》明确指出:“建立以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为重点……”“获得丰富的农、牧、林、矿等物资”,解决日本国内的“粮食问题、工业原料”等不足,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动员众多我国内地移民,定居于‘满蒙’所有要地,平时进行文化和资源的开发,一旦有事,立即放下锄头,拿起武器,挺身而出……”

10月13日,这些武装移民先抵沈阳,乘火车向北,向北。然后乘船顺松花江而下,直抵佳木斯。

可是,他们没敢下船。

在松花江沿岸,浩浩荡荡的芦苇和树丛后头,不时射来冷弹他们遭到中国抗日武装的袭击。扑通扑通栽下船的几具尸体,以及歪在船头嗷嗷叫的伤员,警告他们:这里的“大苹果”不是那么好拿的。

持续警告他们的,还有远处不断响起的枪声。

上岸后,在关东军的“配合”下,他们强行建立了“佳木斯第一屯垦大队”。

但奇怪的是,这些“屯垦者”并没有拿起农具,而是扛上长枪,充当佳木斯城的军事警戒,抓急时,还出城镇压抗日武装。屯垦大队完全按军队建制,设4个中队、12个小队,还配备了炮兵小队和机关枪小队。

在东宫铁男的亲自主抓下,这第一批武装移民,在吉林省依兰县(今已划归黑龙江省)永丰镇,组建了第一个定居点,叫“弥荣村”。“弥荣”一词是神道教仪式用语,意为“繁荣昌盛”。

屯垦大队没有土地,东宫铁男出了点子:在中国人里实行“有偿征地”。通过伪满政府采取“强制的手段”征用,或者“收买”民用地。

最廉价的土地,一亩只给一元钱。

这还是不错的。

有不情愿的,他们就用子弹和刺刀“开道”。

富锦县的老王,火了!自古以来,还有这样不讲道理的事?拿着家伙来抢地?地给了他们,还怎么活命?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怎么生生就给夺了去?老王不服,跟他们讲理。可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怎能跟强盗论理?

结果,一家8口被杀害!

很快,在黑龙江的桦南、依兰、绥棱、阿城、宁安、饶河;辽宁的大连、铁岭、开原;吉林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这样的悲剧一个接一个……

5个月之后,第二批武装移民进入依兰县。他们另起炉灶,在“弥荣村”南15公里外的七虎力设立移民村,取名“千振村”。团长是曾在吉林公主岭当过农事实习所所长的长宗光彦。

长宗光彦在战后曾撰写文章:“千振村的武装移民在东宫铁男的带领下,以十亩地一元钱的价格强行收购中国人的土地,并且以‘治安肃正’为借口,挨家挨户翻箱倒柜,甚至捣毁墙壁,掀开地窖,搜寻农民的土地凭证。”

在弥荣村,日本武装移民抢夺良田,火烧、殴打甚至残暴地杀戮、驱赶中国农民。最甚的地方,烧得150里荒无人烟!

黑龙江方正县珠河张永安东屯,曾经被称作“挑灶沟”。

1939年、1940年,日本“移民”进来后,强行占有18000多亩土地,把3000多个居民赶出了家园!中国人没地方住,只好被挤上土地瘠薄、水质极差的二部落(后称“挑灶沟”)。饥饿和病疫袭来,猪嘴河畔旁一连死了200多口人,路上都断了行人。先死的还有马槽子、破板盛敛,后来干脆赤身裸体向外扔全屯就两家没死人,其余都摊上,死绝根的就有10多家!

他们名义上是“屯垦队”,当地中国人称他们作“屯匪”!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之间的三江平原沃野千里、特产富饶,这里12个县的200多万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现在山河破碎,家园不再,自己安身立命的土地转瞬间要属于日本移民了!

哪里有欺压,哪里就有反抗。失去家园、没有了一切的中国农民不甘心随时到来的屠杀、殴打等欺凌。他们秘密集结,成立民众义勇军。弥荣村建立仅仅两年,就遭到中国人民的武装打击24次,日本侵略者死伤60多人。

一时间,移民村人心慌慌。

1933年7月,千振村出现了集体骚动。一半以上的移民要求退团回日本。

至此,这个后来被史学家定论为“武装移民”的荒唐之举,即将失败。

两个移民狂热者是不甘心失败的。东宫铁男急忙发电报,让已经回国的加藤完治立刻来中国东北。

7月21日,加藤完治急速从日本赶来,与东宫铁男一起安抚躁动不安的日本移民。

关东军曾经规定,武装移民两年之后方可接来亲属亲友。未婚者到那时才能组成家庭。把每一个退伍兵当作了未来的种子,分小队居住。给以后的人口增长预留了充分的土地资源。两年后,再组建家庭。为稳定移民,又是东宫铁男出主意,让日本拓务省专门组织一批妇女来到中国东北。

一批年轻的姑娘们来了!有的是被迫来的,有的是自愿来的,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呢!不管怎么样,女人们来了!男人们眼睛亮了,这么多年,除了在军营,就是打仗,别说姑娘,连女人都很少见到。现在,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花枝招展的女人!这潭死水,立刻被激活了!移民村立刻热闹起来!看到这个情景,东宫铁男乐了。他竟放下架子,当起红娘来!

那么多光棍汉有了媳妇,自然感谢东宫铁男。东宫铁男不仅为自己的鬼点子奏效而暗中得意,也深深为眼前的情景感动。因为,这个情景,助力器一样,将把他热衷的“移民事业”推向高峰……

一次酒后,东宫铁男还即兴为这些妇女们写下了《花嫁之歌》。此后东宫铁男经常出入两个移民村,甚至同移民们一道喝酒、跳舞、唱歌,畅想未来,鼓舞移民士气。

东宫铁男和加藤完治暂时压下了移民的“退团风”。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其实,他们发热的神经还没有意识到,投薪岂能扑火?

荒唐的“国策”

民意往往是最好的预警。预警往往决定落幕或揭幕。

日本当局和东宫铁男、加藤完治一样,把“落幕”当成了“揭幕”。

1936年4月。长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会议接近尾声。

加藤完治、东宫铁男汇报了前五次“武装移民”取得了“成功”后,力主“大批移民”。并向会议递交了报告。想不到的是,会上也有不同观点。虽然这样的人很少,声音也很微弱,但毕竟是不同的声音。

当大家说得差不多了,目光集中在长条桌中央、太阳旗下的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脸上。此时,本庄繁正板着面孔,眼睛像摄像头一样慢慢地移动着,目光如炬。把手下一张张熟悉的脸孔“扫描”了进来。扫描左边,再扫描右边,最后,在一张圆脸上停下来。这个圆脸叫石原莞尔,是关东军的作战参谋。

石原莞尔没有丝毫准备,略显仓促地站起来:“是!坚决执行司令的命令!”

本庄繁差点笑了,心想:我还没有发布命令,你怎么执行?

本庄繁没有笑。这样严肃的场合,本庄繁是不会笑的。他那张总是紧绷着的脸,似乎没长笑肌。但,此时的本庄繁却稍显平和。本庄繁一扫过去冷言命令的口吻,一向板紧的脸部肌肉稍有松弛。本庄繁温和地说:“会后,你来负责,马上制订计划文书,越快越好!”

“是!”石原莞尔“啪”地一个立正,向本庄繁敬个军礼。

会后,一部《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出笼。

本庄繁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助推了历史的改写。

本庄繁是谁?相当的不一般。他曾有过日本陆军大将、天皇身边的侍从武官长、男爵、枢密院总顾问等头衔。总之,这是个红得发紫的人物。

当然,本庄繁不会知道,当他的这部文本出笼的同时,这把多刃剑,残害了中国人民,也残害了日本平民,9年后,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日本战败投降后,本庄繁深感自己罪孽深重,特别是多年来身居外交、军事和宫廷要职,掌握了国家大量的机密。为保全机密,效忠天皇,他决定“以身殉职”。

1945年11月20日,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部下达逮捕令后,70岁的本庄繁迈着沉重而蹒跚的步子,走进军事学院自尽……

东京,广田弘毅官邸。

广田弘毅内阁看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后,眼睛直放光。他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和兴奋,他刚刚上台,只要把这个“项目”抓在手里,狠狠一抛,咣!肯定是个响炮!

完成这样一个“跨国行动”,一定是名垂千古的“大手笔”!

广田弘毅以这个“计划”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政策、法规、财力、措施上“一再升级”、拔高,终于促成了这个大规模的“国家行动”。

1936年8月25日,广田弘毅正式宣布,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

同年4月,关东军在《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中提出:从1937年起,日本要用20年时间,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完成了这个计划,按中国东北当时预计人口为5千万计算,将有效地改变人口结构,使日本移民人口占总数的1/10。这个“远见”,对于长期统治中国东北,逐步占领中国全境,具有战略意义。

史称这个计划为“国策移民”。

在广田弘毅的授意下,日本政府制定了《百万户移民计划》。这个计划,把向中国东北移民分成四期。请看这组数字:

第一期,1937-1941年,移民10万户;

第二期,1942-1946年,移民20万户;

第三期,1947-1951年,移民30万户;

第四期,1952-1956年,移民40万户。

广田弘毅一直关注武装移民的实验情况。当移民情绪不稳,移民来源日渐枯竭时,广田弘毅决定赌一把,干脆“放手一搏”,在全国掀起新一轮移民热潮,给半死不活的移民闹剧打一针兴奋剂。

20年时间,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广田弘毅的这个计划令当局和“加藤集团”非常振奋,但也令日本平民害怕。

对此,手握重权的广田弘毅出手很快,竟然以行政“快速反应”创造了50年的新纪录,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完成了政府拨款,同时,移民招募也轰轰烈烈地展开。

可是,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日本政府穷兵黩武,国内青壮年大都上了战场。除了中国,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都牵扯了太多兵力。暗中,当局又隔着浩浩的太平洋,打地球西部的美国人的主意……

怎么办?从战场调人,“抽血”一样,肯定是不行的。剩下的老弱病残和女人,当然也担当不了“移民兴国”的重任。但,这难不倒法西斯内阁广田弘毅。广田弘毅那双充血的眼睛盯在青少年身上……

“加藤集团”一听,立刻响应,及时向广田弘毅递交了《关于编成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的建议书》。

还什么“建议书”?就这么定了!

广田弘毅非常欣赏这个点子,让青少年义勇队“守备铁路,保护在满日人,预防及镇压有政治性、思想性的后方扰乱,保证军需品供应等”。

1937年11月。岛国日本非常寒冷。不少鸟儿和家禽都冻死了。那些体弱的家畜,也被寒冷夺去生命。很多人都得了冻疮。而更冷的,却是长野、宫城、山形、爱知等县的家长们。他们的孩子被集中起来培训,就要以“义勇队”的身份,渡过大海,奔赴中国东北。孩子们太小了,许多人,还没有枪高呢。家长们担心哪!

但人们也只是在背后议论,不敢公开说三道四,更不敢抵抗。宫城的一位父亲,因为不同意儿子去中国,被送进大牢。这位父亲不理解国家为什么这样干,他质问道:“16岁的孩子就当义勇军,谁决定的?太过分了吧?”

拍板者,正是狂热的法西斯主义者广田弘毅。

现在,我们看看广田弘毅的经历和归宿。

早在1933年10月,任外务大臣的广田弘毅,就发表了吞并中国、将中国置于日本控制下的以侵华、反共、反苏为核心的“广田三原则”。1936年出任内阁总理,1937年初参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决策,是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的主谋之一。由于其罪行严重,1948年12月23日,广田弘毅在东京巢鸭监狱内被处绞刑。是后来被判处绞刑的7名甲级战犯中唯一的文官。

广田弘毅不仅成了臭名昭著的战犯,在广田家族中也是臭不可闻。1955年4月,日本政府向这7名甲级战犯的家属移交骨灰,只有广田家族拒绝接收。

那位可怜的父亲爱儿子胜过爱他自己。只要儿子平安,别说是坐牢,就是替儿子去死,他也心甘情愿。

可是,儿子并不买父亲的账。相反,儿子却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蒙羞。儿子不但参加了义勇队,还跟他“断绝了父子关系”!不久,儿子为了表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在一次训练结束后,突然拔下三八大盖上的刺刀自杀了!

狱中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悲痛欲绝。这位父亲居然在一个小小的洗脸盆里,溺水自尽……

那些参加培训的孩子,大都跟自杀的孩子一样,个个热血沸腾,恨不能立刻奔赴中国,为国家建功立业……

听从祖国召唤,报效国家,他们感到非常自豪!

也许,这些孩子们,也听过“两个苹果”的故事吧?

3个月的培训是在茨城县内原训练所进行的。这个培训所的所长,正是加藤完治。加藤完治除了对青少年们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外,主要进行精神教育,灌输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第一批移民计划结束时,共有54394名义勇队员进入中国东北,成为开拓移民的新生力量。从1938年起至1945年止,日本政府共向中国东北派“青年学生”86530人,约占日本移民总数30万人的30%。其中14、15、16岁的青少年占77.9%,年龄普遍偏低(见《日本“满洲移民”研究》)。

我找到一些当年“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在中国东北时的照片。尽管那些黑白照片太旧了,“雪花点”大,清晰度太差。可照片中的身影,仍然让我惊骇。他们大都稚气未退,娃娃脸。他们太矮小了,军服穿在身上松松垮垮的。一张在“鸡西开拓团”牌子前的照片,一共有13人,站立而照的合影。其中前排的六个小个子,整整比三八大盖矮一头!还有张几个人挖战壕的照片,更令我吃惊:三个人热了,索性光着膀子干活。我看到那瘦小的身子和瘦瘦的肋骨。

然而,就是这些人,战事吃紧时,又不断被充实到前线。

在中苏边境的大兴安岭,就有许多“青少年义勇军”充当第一道防线。日本当局竟用这些还没有长成的“半大小子”,这些“童子军”,来抵挡强大的苏联军队……

在广田弘毅的强力高压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进展迅速。

1939年以后,日本政府把移民更名为“开拓民”。移民村更名为“开拓团”。从此,日本以“开发满洲”的名义掩盖它的侵略行径。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共有1000多个开拓团侵入中国东北。

据统计,从1914年到1945年,日本向中国东北总共移民166万人,其中打着“开拓团”旗号的农业移民32万多人。

附:                                                                  

《日本遗孤》目录

引言  埋在历史深处的故事

 

第一部 悲情大移民

第一章:“大苹果”梦想

1、来自大洋彼岸的误导

2、伸出“第三只手”

3、两个狂热者

4、荒唐的“国策”

5、“八一五”,移民们的蒙难日

6、生死大逃亡

史无先例的“逃亡背景”

□集体大自决

816日,日本投降第二天。

817日,日本投降第三天。

□聚焦大自决现场

○大自决现场之一:葛根庙

○大自决现场之二: 麻山

○大自决现场之三:双庙子

□父母亲手杀死、丢掉自己的孩子

○母亲举起刀,刺向小乌云……

○六个孩子吊在一棵树上

○山坡上,30多个包裹排在一起……

○母亲发药前,曾给我们跪下……

□杀死生母

镜头一:小罗勒密河畔,长眠着大胡子团长的母亲

镜头二:把母亲绑在立柱上

第三章  大逃亡

7、令人惊骇的悲剧

悲剧一:迷失在原始森林

悲剧二:816日傍晚,她生下了丈夫的遗腹子……

悲剧三:“他们投降了,我们怎么办?”

第四章  大收容

8、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采访手记之一:方正,中国最大的开拓团“难民营”!

郭真见闻录

旁白:有么,当年的吉兴村?

采访手记之二:不可一世的“首都”新京,突然成了烂心大萝卜!

□幸存者铃木一雄——

□徐志威见闻录

采访手记之三:奉天,敲响难民丧钟的地方!

幸存者麻生三郎――

□柳玉书见闻录

□旁白:奉天,毁灭与新生共存之地

9、亲历者的“证言”

证言一:开拓团的建立与崩溃

证言二:“鬼子营”自焚目睹记

第五章  大遣返

10、东西半球首脑“大牵手”

11、遣返大行动

场景一:“孩子,别怪妈心狠啊!”

场景二:“好心的猎人哥嫂:救救孩子吧!”

场景三:“给孩子留条活路”

第二部   大收养

第六章  抢救战争孤儿

12、大爱无仇

被日军杀害三个亲人的夫妇,从死尸里救出一个“小日本鬼子”

□一盘十多年前的录音带

□跟孩子记什么仇?

□害怕大皮靴的女人

13、庐山仙境中,竟有三位姑娘“妈妈”!

14、“元帅爸爸”

细节一:浴火重生

细节二:爸爸唤我“回家”

细节三:“我的第二故乡”

15、为了孩子,豁上了!

□“吃百家奶”长大的孩子

□女人把孩子放在医院后,一去不返

□带上弟弟出嫁的“小叫花子”

□为了三个孤儿,他终身不娶!

□六旬老翁给妹妹打工

□破烂筐挑走“俩宝贝”

胜似亲骨肉

16、永远的亲妈

17、我大女儿是咱家的“秀才”

18、手心手背都是肉

19、随处可见的“中国妈妈”

□危难之际

□大人围着孩子转

□妈妈帮我度难关

第八章  刻骨铭心的自述

20、日本遗孤的自述

□终生不忘养育情

□我是一个幸运的孤儿

□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21、中国养父母的讲述

□节衣缩食供女读书

□永远的思念

他被两次“托孤”

第三部    大寻亲

第九章   漫漫寻亲路

22、中国总理周恩来亲自催办

23、联手大行动

24、“拉网式”寻亲。中国总理、老将军也加入到寻亲行列

李鹏总理亲批寻孤信件

 聂荣臻元帅的心事

兄妹俩居住地相距只有20多里,却40年未见面!

插曲一:对面不相识。

插曲二:错认

插曲三:怒烧生父来信

25、认亲人不认罪犯

26、震惊日本的“徐明事件”

第十章  相思在彼岸

27、日本养子,还记得你的中国妈妈吗?

28、身在异乡恋祖国

29、我心一热,就吐出一口血来

第十一章  一生只有你一个

30、跨国承诺

31、只向日本人“捎个话”

32、“地下党”收养的日本遗孤

33、掂起大鸭梨

34、为儿子“流浪”

第四部  报恩

第十二章  报恩

35、大山作证

36、重情重义远腾勇

侧面一:跟亲爸翻脸。

侧面二:挂在嘴边的故事

侧面三:“报答中国妈妈”

37、日裔“中国诗人”

38、“双重国籍”的人

39、一辈子感恩的“小白鸽”

40、寸草报三春

41、立花珠美

第十三章  暗渡陈仓

42、把骨灰洒在骡马市场

43、状告中国妈妈

44、假孤儿

45、她两次被生母抛弃

46、日本养子把她推向绝境

第十四章   同心爱

47、水稻王

48、“菊地丰”们

尾声

巨大的心力,厚重的成果

——刘国强所著《日本遗孤》读后

石英

最近,我有幸读到辽宁作家刘国强的长篇纪实文学专著《日本遗孤》,感受非常强烈。虽然,以往也接触过一些类似题材的作品,但应该说,国强同志的这本书确有它自身的特色和独具的长处,就我所获得的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此书的作者视野开阔,材料翔实,但又选择精当,详略有致,使人读来所获印象全面,却又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过去我看日本遗孤的文章,基本上是局限于东北地区。而此书则扩及到当年日本侵略者蹄踪所至的中国大部地区,除东北和内蒙古外,还有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湖北、四川、台湾等,而且差不多都有日本遗孤的存在。过去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所熟悉的基本上只有那么几个故事,如晋察冀的美穗子,内蒙古地区的乌云等。而这部《日本遗孤》给我留下的典型事例不下数十个,如发生在鄂伦春猎户村的高桥信子,故事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也相当感人,可谓一波三折,令人喟叹。这种效果,固然与本事给供的基础充实有关,也得力于作者的精心调配、着笔得宜。这一点,便给了我一个强烈的感觉:任何文学作品,作家投入的大小,用心的程度,无疑是直接影响着作品成功与否、质量高下。尤其是对纪实文学而言,更不可因为基础材料垫底,在写作时有意识无意识地轻忽投入;而国强同志显然是清楚于此,他的大力投入与所获得的成果自然是成正比的。

再者,我读此书,觉得整个的文字都浸润在浓浓的人性氛围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凶残的,与此相关的情境也无疑是丑恶的。譬如“开拓团”就是它们推行殖民政策的组成部分。至于侵略者的军人家属及其他人员的亲属子女之类,自然应有分析地看。尤其当日寇战败投降之后,或遗弃,或落荒,或死生两隔,其妻、儿之类亦属薄弱的群体和个人。在这样的境况下,好心的中国人不计宿怨,收留、养育了他们。在1945年秋冬那个时间段,已成为一种战争遗留的特殊现象。经过几十年的磨合,日本遗孤乃至中国父母之间,中国丈夫和日本妻子之间,已形成稳定与的亲情关系。然而,时代的推进,国际关系的变化,突然另一种力量影响了众多既定的关系,在相关人们的心理上不能不引起一种不大不小的震动,甚至又造成下一次的生离死别。中国的养父母更不必说是中国丈夫本心当然不愿让儿女乃至妻子突离而别,而中华民族传统首先与善良人们对他方的深切体恤,深明大义也是不无矛盾地答应下来。本书作者自始至终扣紧了这股可以想见是痛彻心肺的人性之弦,拨弹出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国际关系的变化,日中关系的解冻,也滋生出另一种纯然是良性的佳话。“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美穗子终于来华与她的救命恩人聂荣臻元帅的相会,就是一个典型的可歌可泣的例证。与之同时,本书作者也以较多的笔墨写到有的日本遗孤尽管寻找到了日本的亲人,但仍坚执地留在中国,侍奉养父母以报厚恩。这种情况,非止内蒙古的乌云一例。还有更多的是回日本后又有多种不适,重又回到中国继续他们本已习惯的生活格局。也还写到了不少日本遗孤回国后并非那么一顺百顺,有的还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纠结和麻烦,甚至被称为“事件”。

其实无论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是温馨的还是不顺畅的,乃至某些负面的事例,与人性这根柔软的也是坚劲的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凡是正面的好的情况无不是真善美的人性在起着作用。真是基础,而美是结蒂。本书作者深谙此点。也可以说,人性这个命题体现得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感人力量。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不能不指出:本书作者极善于提炼、精于提炼。这里所说的提炼,不仅指对素材的筛选与运用,更是对主题和思想的粹炼。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不赞成“主题先行”,因为那样易于造成概念化说教的倾向。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淡化主题,更不是废弃主题。不仅如此,成功的作品往往是所有的事与情均应集中于突出的“着弹点”,以深化作品的基本思想,使本书达到非同一般的高度。“历史就是我们的母亲。”“他们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日本人”。“他们处在历史的夹缝中,他们成为一段被人们遗弃的历史。战争和侵略令他们成为漂泊异乡的孤儿,而人道主义和大爱之心却使他们拥有一位位超越血脉、国界、仇恨的中国父母。”如此等等,决不是“主题先行”的产物,而是在许许多多感人至深、震撼力极强的真实事例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理性哲思。不仅如此,就连本书目录中的若干小标题大都充满哲理意味而耐人深思。如“认亲人不认罪犯”,“我心一热,就吐出一口血来”,“他们投降了,我们怎么办?”“吃百家奶长大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状告中国妈妈”……举不胜举。这些,也不仅仅是在文字上特意斟酌的结果,还是因为对所表现的人和事思考之深所致的哲理升华。有的从表面形式上似乎平白如话,实则具有很深的内涵,给人以很大的思考空间。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言:任何的文学作品,如其内在闪射不出哲理的光芒,很难认为是达到了较高层次的品位。或许是很有道理的。

总之,我非常称道国强同志在本书中所付出的心力及其不俗的成果。

作者简介:著名诗人、作家、编辑家。原《散文》杂志主编、《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出版著作64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专家。



刘国强简介

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进修。已在《当代》、《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散文》、《散文天地》等数十家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部分作品曾被多种文学选刊及书籍选发。已出版散文集、小说集、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长篇传记等著作12部。另有多篇作品被多部年度选本选用。获省级以上文学奖7次。辽宁作协第三届签约作家。现居沈阳。

出版著作或发表作品简况

长篇报告文学:《荒野犁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人间太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

            《日本遗孤》(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

长篇小说:《黑枪》《市场与消费》杂志连载(1995年)

《日本八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获辽宁作家“十大好书”)

《一旦错过》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新浪网连载)

散文集:《寻找感动》(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残风荒月》(远方出版社·1999年)

小说集:《男方周末》(远方出版社·2001年)

《潜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

长篇传记:《世纪丹青》(辽海出版社·2007年·70万字)

       

在杂志上发表的中篇小说

《男方周末》发表于《中国作家》2000年第9

《权力》发表于《中国作家》2001年第3

《谁也别难为谁》发表于《鸭绿江》2004年第3

《细腰河》发表于《芒种》2004年第11

《微笑的他杀》发表于《芒种》2005年第2

《女村长》发表于《芒种》2007年第4

《执法局长》发表于《芒种》2008年第1

《报恩》发表于《北京文学》2008年第7

《两个美少女》发于《广西文学》2009年第6

《火狐》发于《芒种》2010年第7

《死了都要爱》发于《北京文学》2010年第10

《女丈夫》发于《鸭绿江》2010年第11期下半月版

《曲寡妇网络歌谣》发于《中华传奇》2011年第2

《最后一招》发于《芒种》2011年第3

《神秘的钱包》发于《中华传奇》2011年第4

《爱情合同》发于《中华传奇》2011年第5

《水暖工》发于《鸭绿江》20116期下半月

《女兽医》发于《红豆》2011年第7

《老娃子》发于《山花》2011年第8期下半月

《夜幕下的浪漫》拟发《十月》

《月亮琴》拟发《芒种》

《我那半月弯》拟发《北京文学》

《绿太阳》拟发《章回小说》


文章分类: 作品介绍
分享到: